這件青瓷尊帶有喇叭口、扁圓形的腹部及厚實的足部。器身表面上了濃厚而均勻的青釉,釉層潤澤光亮。

器身外壁有四條直行的稜線,稜線的邊緣處因釉層比較薄,顯露出胎土原有的深褐色。釉層表面因為燒造過程中,釉料和胎土熱脹冷縮的速率不同,因此在表面出現不規則的淺色裂紋,稱為開片,是官窯瓷器的特色。全器優雅而莊重。
北宋末年靖康之難後,金兵占據北方,皇帝倉皇南渡,國家的政治中心遷移到南方。
朝廷非常需要舉辦祭典,向天下人民昭告政權的正統性。但是在兵荒馬亂、百廢待舉的情勢之下,很難取得製作精良的銅器或玉器來作為官方祭祀用的禮器。因此,朝廷便下令暫時使用陶瓷器、木器,並進行大規模的生產。
最初燒造官窯瓷器的地點有會稽、蘇州、杭州等地,並以杭州為主要產地。
在官方的監督控管之下,早期的南宋官窯瓷器皆有特定的樣式。因為製作這些陶瓷器的原意正是要取代銅質的禮器,所以一些早期的南宋官窯瓷器與古代銅器的造型十分相似,現在眼前所見的這件青瓷器便是模仿古代青銅「尊」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