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應天上有──梵唄之美

文/永富口述 心恕整理 |2010.11.21
986觀看次
字級

音樂,有一股引人入勝的魅力。音樂的攝受力,感人肺腑,動人心弦,是人類情感最美的表達方式。遠在佛陀時代,音樂就是供養諸佛的要素之一,《法華經》說:「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供養音樂可得天耳通,乃至成就三十二相好等不可思議的功德。任何宗教的儀禮,或宣揚教義之時,都少不了音樂的禮讚,所以就宗教弘法而言,音樂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讚誦梵音 能攝心息緣

讚頌音樂,佛教稱之為「讚唄」。「讚」,梵語「戌恒羅」;「唄」,梵語「婆陟」。「讚唄」意為讚頌佛德之歌詠,源於原始佛教時期。佛寺中流行的〈彌陀讚〉、〈藥師讚〉、〈讚佛偈〉、〈觀音讚》等都屬此類。據《大智度論〉記載,釋迦牟尼佛未成佛以前,與彌勒同修菩薩行,一日見弗沙佛入火定而放光明,釋迦牟尼即七日七夜翹一足,以一偈讚佛,由此功德而比彌勒提前九劫成佛。所以,佛教非常重視以音聲讚佛。

「唄」的特點是沒有複音,也沒有強烈明顯的高低音,所以予人回歸自然、純樸而親切的感覺。此外,梵唄沒有樂譜,只靠口傳教授,著重情感上的傳遞,透過唱誦,衷心禮讚佛菩薩。

佛教梵唄主要應用有三︰一是用於日常朝暮課誦及六時行道(上供、過堂亦屬之);二是用於講經前後及授歸、授戒、拔薦、度亡等法會儀式;三是用於道場懺法(以天台懺法為代表)的專精修持中。梵唄具有攝心息緣、化他導眾的利益,透過清淨梵音的諷誦,能引發修行人內在的宗教體認與覺悟之心。

結合現代 以音樂弘法

寺院殿堂傳統的梵唄唱誦,除了出家人外,大多囿於信徒,但面對快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如何伸展觸角,以音樂弘法,是現今佛教的一大議題。

星雲大師認為,佛教弘法方式是與時俱進的,應隨著時代脈動而發展。故於一九七九年起,大師嘗試以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融合的創作方式,將梵唄結合敦煌舞蹈、國樂甚至交響樂,並成立「佛光山梵唄讚頌團」,首次把佛教梵唄帶入國家殿堂演出,並巡迴亞、美、歐、澳三十多個國家,舉行音樂弘法大會,將佛教音樂推上國際舞台,展現佛教音樂之美,不僅讓西方人士驚為天籟之音,同時開啟了梵唄音樂新的一頁。

以佛光山梵唄讚頌團二○○○年於香港演出「一日梵唄千禧法音」為例,將寺院的一天搬上舞台,從清早的打板起床,展開一天的修行作息開始,到晚上的開大靜休息,均以梵唄、唱誦、舞蹈來表現,佛教法器如鐘、鼓、木魚、磬等都用上了,讓觀眾對佛門有整體的認識與深入了解,這是前所未有的嘗試,也為佛教歷史添上一頁。

潛移默化 生命的良藥

佛光山梵唄讚頌團現代化、精緻化的演出,傳達佛門梵唄之美,讓大眾了解梵唄之美是美在潛移默化、美在繚繞心中、美在轉化瞬間。

忙碌的心靈中,靜靜聆聽「此音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的梵音,體會佛門靜心養性、回味無窮的餘韻,不啻是現代人生命中的一帖良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