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衛教學會曾對國內六千多名第二型糖尿病病友進行調查,只有百分之十八接受胰島素針劑治療,遠低於國外約三成的使用率,原因即在於國人常擔心:這會讓疾病加重,不久後就需要洗腎!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許惠恒表示,臨床上糖尿病患者多使用口服降血糖藥,排斥打胰島素,因為民眾總認為注射胰島素代表離洗腎之日不遠,事實上,這完全是偏見。「正因為胰島素的使用時機太晚,患者的肝、腎代謝往往出現問題,所以邁入洗腎機率才會相對提高。」
由於注射胰島素有使用上的不便性,過去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方式,多是優先使用口服降血糖藥,如果沒有達到控制目標,會建議增加不同種類的口服降血糖藥,而把使用胰島素作為後線治療。
不過二○一○最新糖尿病治療指引中,已經跟進國外做法,將注射胰島素時機提前為第一線藥物,如果沒有達到控制目標,再增加不同種類的口服降血糖藥或強化胰島素治療。
中華民國糖尿病
學會理事長莊立民表示,積極控制血糖是避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最佳作法,最重要的指標就是三個月的平均血糖值──糖化血色素,能否控制在百分之七以內、甚至達到百分之六點五以內的目標,而注射胰島素,卻可讓糖化血色素下降幅度達到最好,因此寧可早期就積極使用,不要等到糖化血色素衝高到百分之九以上,或其他藥物都失效時才用。
此外,對於處於糖尿病前期,也就是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之間的人來說,不一定一開始就要吃藥,而可以先從生活型態控制著手,少油少糖多運動,說不定安全警報立可解除。
即使已經是糖尿病患,良好的生活型態也有助於病情控制,莊立民提醒,不論治療藥物的組合怎麼變化,糖尿病患者畢生最重要的功課,就是維持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生活型態,掌握「少油、均衡、適量」的原則,並且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