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語錄】對牛彈琴

心文 |2010.11.18
1455觀看次
字級

「對牛彈琴」又作「對牛鼓簧」。是出自中國第一篇佛教論文中的寓言,即漢代《牟子理惑論》所載:「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相傳古人公明儀擅長演奏七弦琴,有一次在風光明媚的郊外,一時興起,為牛彈奏高雅的琴曲〈清角之操〉,但牛依然悠閒低頭吃草,聽而不聞;後來公明儀用琴聲模仿蚊虻的鳴叫聲,以及乳犢的哞哞聲音,牛立刻豎起耳朵,甩著尾巴趕牛虻了。可見並非彈奏的曲子不好聽,而是對牛而言,人類的音樂並不適合牠們。

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而引申出「對牛彈琴」的成語,用來譬喻說話不看對象的人,或對愚蠢的人談論深奧的道理,不適合聽者的程度,是白費口舌的。因此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昧之意。 

禪宗亦用此語,如《五燈會元》所述:一日弟子問曉舜禪師「如何領會和尚的家風?」曉舜禪師幾番點撥,弟子無法會意,「問:開口即失,閉口即喪,未審如何說?師曰:舌頭無骨。僧曰:不會。師曰:對牛彈琴。」《建中靖國續燈錄》更直接說:「對牛彈琴,不入牛耳。」意指禪師說法不對根機,達不到教化的效果。那真是「對牛彈琴」全當是耳邊風。

故佛教重視「應機說法、因病與藥」,以眾生的煩惱為心病,則需心藥(佛法)來醫治,且根據每個眾生的病症(根器)予以適當的藥材(方法),一如儒家所說「因材施教」。佛陀有一弟子名二十億耳,出家後勤苦修道,晝夜不息,因過分精進仍未開悟,於是有意還俗回家。

佛知此事後,以其在俗時喜愛彈琴,便以琴弦鬆緊之譬喻為他釋疑:琴弦太緊或太鬆,琴聲都不能和諧、佳妙,唯有調適得中,不急不緩,方得美妙音聲;若過分精進就如琴弦過緊,反致心亂,如不夠精進則如琴弦過鬆,令心懈怠。億耳受教後當下心領神會,改以中道的修行,終於證得阿羅漢果。契合根機的教說,如四兩撥千金;反之,便是對牛彈琴,徒勞無功。

因此,與人說話時,要觀察了解對方的理解能力,否則就像內行人對外行人說話,不只徒費唇舌,還可能被譏諷是「對牛彈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