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不只是作家,也是畫家,由於從小在印度長大,圖畫內容大都取材自印度。
畫家寫文章,對自然環境的敏感度比常人更高一些。
他的文章裡,有一段寫他在印度的叢林生活經驗:「淩晨兩點鐘,如果你開窗聆聽,你會聽到風的腳步聲,它就要去敲響初陽了。」
淩晨兩點鐘,周遭一片黑暗,但是,人在暗夜裡,也別絕望,如果你願意打開一扇窗,仔細聆聽,會聽到風的聲音,那風的腳步聲,正走向太陽升起的地方,去把溫暖和光明,帶給全世界的人。
不曉得有多少人聽過風的腳步聲?當你聽到風的腳步聲的時候,有沒有想到風的方向?有無想過風要到那兒?風要做什麼?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到處是一片噪音。
路上車聲雷動,愈來愈多的車子,令走路的人無所適從,這不知道是表示國家的繁榮?還是全民經濟的提升?
走進室內總是人聲吵雜,就算喝杯咖啡也躲不開旁邊的人在粗聲大氣談生意,說私己;公共交通工具上有人拎著手機,毫不介意隱私外洩地大聲向全車「喧」告他的說話內容,雖然沒有人感到興趣。
購物商場內,不同的店鋪在為自己高聲打廣告,經過的人耳朵就得遭殃;還有電器店裡,電視開啟最高音階,充滿動感的七彩螢幕還嫌吸引力不足,恨不得人人都停下來觀看。
有時候到處尋覓,還真的找不到一塊清幽之地,可以靜靜坐下來思考一下生命的意義。
然而,對很多人來說,思考不是缺乏,而是不需要。他們認為生命就是往前走,賺很多錢,提供足夠的物質享受,人生的目標只有一個指向,「向錢走。」
心靈上沒有追求,可能是不知道心靈有需要,更不懂得如何去追求。滿足了外在的物欲擁有,才發現空虛的心靈和精神有待填補時,已經沒有能力去探討生命的真正需要。
浮躁的社會把一切都複雜化了,因此從來沒有聽過風的聲音,往往不曉得,心靈上的需要其實很簡單。
早上晨光明媚,樹上花開,晚上清風吹拂,明月照耀,我們都身體健康,基本衣食住行不缺,這已是生命的最大滿足。
為賺錢趕路的腳步,放慢悠些,偶爾聽一聽,風的聲音。風的腳步,正朝向太陽升起的地方,它去把初陽叫醒,醒來,陽光照耀大地,開始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