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詠橘詩,是屈原青年時代的詩作〈橘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詩人不僅歌頌了橘樹的高潔、堅貞,抒發了詩人高尚的情操與道德,而且證實了西元前南方一帶即盛栽柑橘。
唐朝國富民強、經濟發達,柑橘生產發展很快,詠橘的詩更層出不窮。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被貶柳州後,環境險惡,但仍未忘記種植橘樹:「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正是其生活的真實寫照。岑參於詩中吟道:「庭樹純栽橘,園畦半種茶」,說明橘與茶在唐朝農業生產中同等重要。韋應物詩云:「憐君臥病思新橘,試摘猶酸亦未黃」,道出詩人對橘的渴求。
在「柑橘大家族」中,江南佳果首推溫州歐柑,〈歐江竹枝詞〉中有「一騎黃羅進御柑,霜痕新剖細香含」的詩句,把柑橘的形、香、味描繪得粲然若現;溫州歐柑在宋朝以「天下第一柑」而美名遠揚。正月十五元宵節,皇帝以溫州貢柑分賜群臣。「侍史傳柑玉座傍,人間草木盡天漿」,簡直把柑果比作了瑤池的玉液瓊漿。
而沁脾醒目的佳作,應為唐代詩人張丹〈奉和揀貢橘〉:「凌霜遠涉太湖深,雙捲朱旗望橘林。樹樹籠煙疑帶火,山山照日似懸金;行看採掇方盈手,暗覺馨香已滿襟。」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一生也寫了很多詩篇,詠橘詩以〈冬景〉最為膾炙人口:「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