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國際書展的暢銷書《多少才夠?重新定義你對財富的看法》的作者,同時也是安睿理財規畫集團創辦人艾倫‧艾貝(Arun Abey),在本月初,來台進行了幾場演說,在此我將其中的重要訊息,和各位朋友做個分享。
在金融海嘯後的新經濟環境中,我們面對一些壞消息,但也有一些好消息。壞消息是大家可能都曉得的,造成二○○八到二○○九年金融海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鬆散的貸款和浮濫的資金,也因此在金融海嘯之後,所有產業普遍面臨的問題,就是信用緊縮導致的資金供給減少,許多企業在營運上可能因此會面臨資金取得困難的問題,使得企業的獲利和成長減緩。
所幸我們也擁有讓人樂觀的好消息,就是我們在許多產業中的創新力量持續不斷湧現。譬如台灣居於重要地位的資訊科技、電子產業、材料科學、生化科技等等,都透過持續的發明、突破,為人們的生活品質做進一步的提升,也為經濟成長帶來動能。而這樣的創新力,也是我們能對未來抱持樂觀態度最重要的基礎。
結合上述正反面的消息,可以說是創新和資金之間的拉鋸戰。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期間內,雖然企業的成長可能減緩,但是創新力的展現,則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動能,而且從另一個角度想,更激烈的競爭和更嚴峻的環境,將有機會激發出更高品質的創新成果。
如果我們從理財規畫的角度來看,上面提到的情形對我們會有什麼影響呢?首先,投資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不可避免的會受到衝擊。資金的受限會影響企業的成長和獲利,也因此,股票市場上的投資報酬率可能不會像過去二、三十年那樣的高,對於相對比較和緩的報酬率,我們需要先有心理上的預期。
另一項我們需要做好心理準備的,就是市場上的波動頻率可能會變得更為頻繁,或是說較大幅度的市場震盪可能會變成一種常態。在這樣的情形下,事先的認知和心理準備就變得很重要了。
面對改變後的市場環境,艾倫則是對大家提出了幾項中肯的建議。在預期投資報酬率降低的情形下,對未來生活進行準備的不二法門,當然就是需要更多的儲蓄(這裡的儲蓄指的是廣義的儲蓄,也就是「替未來生活準備的資金」,包括投資、退休金提撥等等,而不光是銀行裡的存款)。
除了更多的儲蓄外,我們需要一個事先的理財計畫,作為未來進行各種理財決定的準則,畢竟面對更頻繁變動的環境,光有心理準備是不夠的,必須要有一套全面而完整的計畫,才能確保我們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輕易的改變當初設定各種理財目標的初衷。
最後,光有事先的理財計畫還是不足的,因為計畫是死的,而環境則是持續在改變的。要能夠把環境的變化考量進去,讓我們的計畫變成「活的」,我們需要尋求專業顧問的協助,適時因應當下主客觀環境檢視、調整計畫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