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經濟學人》雜誌刊載去年各國對中國的出口額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的專欄,文中提出數據,台灣對中國的出口額占GDP比重百分之十四點三,高居世界第一;事實上,去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占總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點六,如果加上對香港的出口,比率更高達四成,顯示台灣對大陸與香港的貿易依存度,確實很高。
學者因此認為,台灣經濟已逐步被中國市場綁架,一旦與中國發生貿易爭端,台灣可資運用的談判籌碼少之又少,簡單的說,台灣正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過度依賴大陸,萬一大陸高度經濟成長不再,或能在生產技術和人員培訓獨當一面,及廉價勞工與土地優勢不再,台商若不能及早分散市場,加速開發移轉全球化生產基地,屆時很可能措手不及,非但微薄毛利被侵蝕殆盡,恐怕還得賠本。
隨著兩岸關係解凍,及ECFA的簽約生效,有愈來愈多的人雖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樂觀,卻又對經濟發展過分安心,缺乏環境一旦丕變,該如何應變的憂患意識。
筆者認為,目前台灣對大陸出口項目,仍以半成品居多,也就是維持以大陸作為生產基地,再將成品轉出口至歐美等主要消費大國的模式。然而,大陸官方不斷刺激內需,目標是使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國,更扶植本國企業研發產品與提升技術,以減少對台商或其他外資企業的依賴。
若大陸此舉奏效,台灣企業及台商勢必面臨嚴峻的考驗,如果不及時開發其他新興市場分散風險,等到歐美市場被大陸企業鯨吞蠶食,企業、台商恐出現倒閉潮,台灣官方與商界須未雨綢繆。
國明(高雄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