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縣議員宋賢一怒批教育部網路國語辭典,定義頭目為團體頭頭、主腦、首領,相反詞是嘍囉,帶有負面的歧視,貶損原住民頭目崇隆的社會地位。
不過,宋議員事後得知,教育部國語辭典已修正了「頭目」的造句範例,表示「教育部大可用原住民的定義來解釋頭目」。
教育部國語辭典順應民意迅速修正,值得嘉許,不過宋議員也不必生氣,因為國語辭典的解釋來自古代,章回小說中即有「頭目」兩字,並沒有提到跟原住民有關,教育部人員說「外界不必擴大解讀,也不需要對號入座」,也是事實。
同樣的事在不同國家民族、不同文化裡,可能有兩極的解釋,同樣的,語詞有不同的意義,也是常態,不需要擴大解讀、對號入座。而且,語言會隨時空演變,現在台灣社會已沒有人用「頭目」去說犯罪集體的首領,而且提到原住民的「頭目」,並沒有人認為就是犯罪集體的首領;就如「同志」的解釋之一是同性戀者,但沒有人因此認為政黨的「同志」就是同性戀者,因為大家都有知識,會理性判斷,不會盲目認定。
其次,宋議員表示「教育部大可用原住民的定義來解釋頭目」,這似乎沒有必要,因為「頭目」一詞並非原住民專有,如果只以原住民的定義來解釋,恐失之忽略史實。
比較適宜的作法,應是在辭典裡加註解釋「在台灣原住民裡,頭目具有崇隆的社會地位」,如此即可。
陳致仁(台中市/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