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媒體立言無所苟

李祖翔 |2010.11.14
684觀看次
字級


整理/記者李祖翔 圖/杜荷
11月10日上午十時,所有「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得獎者及海內外遴選委員,在台北市松隆路的台北人間大學舉行「如何發揮媒體真善美的力量」座談會,以下是座談會節選。

主持人:趙怡

與談人:

終身成就獎張作錦先生

育貢獻獎李瞻先生

新聞傳播獎王健壯先生

大陸地區教育貢獻獎張國良教授



趙怡

(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執行長)

我不是得獎人,今天我的任務是「維持秩序」。座中來賓之中,李瞻教授在我求學期間,對我的影響很大。張國良看起來年輕,卻很資深,是大陸上最優秀的第一批傳播學者,也是中國傳播學會創會會長。台灣新聞史開天闢地的聯合報和中國時報,張作錦先生綽號張作老,是聯合報骨幹。王健壯則是我初高中的同學,是受業界尊重的中時前社長暨評論家、我數的老同事。我採訪多年,自慚很少發揮新聞真善美的力量,因為今天的各位的言論,也將是我學習的方向。

李瞻(前政大新聞研究所教授)

我創立政大第一個新聞博士班,數十年來堅持的一個教學目標就是:媒體應提高人民文化水準、鞏固民主政治、保障人權、改善生活品質、提供健康娛樂和維護世界和平。我新聞教學五十五年,要求的也始終是那一句:新聞媒介對國家影響大,但非常複雜,非一般人可了解,在早期法西斯時期是它重要的政治工具,後來在英國成為賺錢的工具。

過分的商業化和競爭,會讓從事媒體的大家無法擔負社會責任,史丹福大學教授在著作中論及,新聞自由非常非常重要,但若不同時要求媒體負責任,對社會的危害則將無以計數。新聞自律若不能成功,就要加以法律規範,甚至需要政府採取最後手段箝制。因為過分商業化,道德沒法實現。

創辦大公報的張季鸞先生,是中國報業的典範,他處身的是一個獨立報人的時代,傳承至今,媒體的社會責任未竟全功,中國的媒體人應該有中國人自己的想法,不能盲從蘋果日報那種引自英美的商業導向。

1.媒體是文化事業而非商業。文化是社會價值的根本,國家應確認媒體就是文化事業,應效法英國媒體堅持傳統文化,進而發揚新文化。

2.杜絕外資、外力。無論是多麼豐厚的人力或財力資源,外資畢竟無法發揮本土文化。

3.成立公共電視。歐美不少高級的周刊、雜誌,都面臨停刊的危機,但是,如英國BBC、日本NHK等公營媒體,仍然會不播或少播廣告,廣告留給商業媒體,如日本就有讀賣等五家商業媒體,此仍持續妥善經營。

4.記者薪資偏低。以前新聞系是學生的第一志願,現在記者最低月薪甚至有只領一萬八的,如何能要求記者具一定的資格與專業的訓練報導?這需要國家立法保障。

張國良

(上海交大媒體與設計學院長)

對媒體人的基本要求,我想兩岸都差不多。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是作為新聞傳播教師的三個基本任務。教學四十年,我的重點是倡導大陸應有社政研究,大陸原本沒有傳播學,在二○○二年我發起成立了大陸第一個傳播學會,將傳播學者凝聚成學術共同體,推進傳播學在大陸的發展,這些年來發展堪稱壯大。

我所以強調傳播學,是因為相對原有的新聞學,是衝擊也是幫助,能提升新聞學的理論、規範和科學性。大陸過去不講「媒體」,因為報紙廣播電視台都是黨政的宣傳工具,若稱為媒體,就是別有用心。因而媒體的發展及理論,大陸也不強調。其實媒體效果並不一定顯示在發行量多少,關鍵在內容發揮了作用嗎?

我認同張作錦先生講的,改善媒體,教育最重要。講真話很難,大陸學者對媒體最大的要求是說真話,你可以不說真話,但不能說假話,因為現實中大陸媒體說假話有很多好處,說真話就倒楣了。此外還要倡導寫美文,追求完美的文字表現形式,要嚴謹和創新,杜絕不好的風氣如抄襲、剽竊新聞,不扎實、浮躁等。期望能以社會力量來取代行政力量,達成改善環境的目的。

張作錦

(聯合報顧問、前聯合報社長)

我是新聞界人,得到新聞獎,一定會對新聞獎讚美備至嗎?這點我保留,因為我想新聞獎對媒體界是否有直接影響,例如張季鸞辦大公報,他有得過獎嗎?他們那一代人不要獎,重視的是有理想有抱負,帶社會大眾往前走。現有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吳舜文新聞獎、兩岸新聞獎、卓越新聞獎,得獎的意義在於督促。那麼新聞獎辦這麼多年,新聞人進步了嗎?

星雲大師說,辦獎目的是希望新聞業做好品質的報導,發願把真善美新聞獎辦成「普立茲獎」,大師慈悲眼光,在意的是羶色腥,其實羶色腥沒那麼可怕,像紐約客、PLAYBOY那類刊物,發行量很大,但其實沒有什麼影響力,只要紐約時報存在,讀者就不在乎那些情色的八卦雜誌。

台灣媒體的問題根源不在八卦亂象,而在沒法發揮公道力量,我相信大家可以一起談,找出矯正的途徑。我們辦報紙是文化事業,但不能否定也是一個「文化商品」,要拿到市面上賣,就有根本上的比較需求。

「一所學校如果沒有宗教的信仰,一定會教出聰明的魔鬼」,因為道德教育實在太重要。媒體如何達到真善美,李瞻老師提出要邀請教育界人加強道德倫理教育,這是非常重要的。

王健壯(中國時報前社長)

我一向主張新聞自由、媒體多元、百花齊放,自由主義者,不贊成任何力量介入媒體內容。最近應邀去浙江普陀山參加學術研討會,大陸媒體有二十多家參加,從中我發現兩岸新聞表現有非常大的差異。

建議台灣媒體人常常反省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早年沒有新聞自由,這幾年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新聞自由,但我們新聞尊嚴提升了嗎?比過去受到社會更多尊敬嗎?

第二,早年報紙三大張,電視老三台,現在任何一家報紙都可能到三四十頁,電視百來個頻道,我們的新聞更好看了嗎?內容多元了嗎

?影響力更大了嗎?

第三,每天打開電視,那麼多談話節目,五位來賓談一個問題,觀眾本來對問題一知半解,以為看了評論會更清楚,結果看完節目卻反而更糊塗了││看了愈多報紙和電視、談話節目,結果對是非的了解愈混亂,這是媒體應有的功能嗎?

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不被尊重,甚至被視為亂源了?我們過去「立言無所苟」,現在忘了媒體有社會責任。我反對所有媒體公共化,但媒體應有公共性的精神。

大陸的微博發展趨勢,有可能取代台灣傳統媒體,但若不反省、準備,當數位匯流時代來臨,將會可怕,因為網路媒體沒有明確守門人,問題會更嚴重。

座談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首席講師馮強:希望傳媒可以多發揮正面力量,《讀者文摘》原來和福報概念差不多,希望福報可以把讀者文摘中文版買過來,不只增加收入,也可以發揮更多真善美力量。

星雲大師回應:讀者文摘很好,台灣的《講義雜誌》也不錯。我更想多推廣讀報,可惜現在玩電腦的人比看書的人多。

復旦大學新聞所所長丁淦林:真善美,真是善美的基礎和前提,記者以真為本,為生命。促進社會和諧為我們使命,這次得獎的人是我們榜樣。

中國傳播大學教授趙玉明:新聞媒體或許可在佛法中悟出更深層的道理,佛教文化源於隋唐兩朝,本來就是中國的歷史文化,不該沉淪,應自我拯救。媒體追求現代文明,不要忽視對傳統價值的皈依。

星洲媒體集團編務總監劉鑑銓:這個獎是從新聞層面感召從業人,發揮原有力量。真善美是普世價值觀,大家都會認同,我們需要讀者的支持,才有力量。而真善美是普世價值,應該能解決這些問題。

主持人結語

今天座談會的簡單結論是:

1.大家有了共識,時下社會媒體是不真不善不美。

2.如何改變現況,有三個力量││媒體自律(好的人)、他律(社會監督,帶動風氣如新聞獎)、法律(國家政策的適當保護)。

希望這個獎年年辦下去,該獎也將積極規畫「真善美新聞學術研討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