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竹訊】台灣睡眠障礙人口超過六百萬人,傳統檢測睡眠品質方式,既冗長又須到醫院過夜,許多人難以入眠;工研院生醫所開發新一代微型「居家睡眠檢測儀」,戴上手表樣式的儀器,過程全記錄,相當方便。
台北國際醫療展昨天開展,工研院展出十五項成果。生醫所同時發表一款與台大醫院合作研製的「曲式咽喉直達鏡」,較傳統「直式咽喉鏡」更符人體工學,可減少患者牙齒與頸椎在急救過程中受到傷害。
所長邵耀華說,開發的基本理念以居家、定點、即時的「全人照護」為目標,讓醫療更人性化。
他指出,台灣睡眠障礙者眾,傳統醫院睡眠品質檢查,床位有限,求診者須等半年以上,受測時還須頭部、身上黏貼許多感應電極與訊號線,加上陌生病床,更難入眠。
工研院開發的「居家睡眠檢測儀」,可戴手上、套手指,表型檢測儀可記錄睡眠時的動態,指間儀器檢測血氧濃度,這些資訊會記錄下來,供醫師參考,也能即時透過藍芽,傳輸到醫師電腦或患者手機。
生醫電子與影像技術組研究員包舜華說,從睡眠記錄可以找到許多病兆,也能發現其他潛在疾病,微型化儀器必須將不同檢測模組做在單一晶片上,困難度更高。
與台大耳鼻喉科醫師合作開發的「曲式咽喉直達鏡」,通常用在插管病患;傳統直式直達鏡,硬又尖,必須將患者頸部打直再插入咽喉,經常出現患者牙齒斷裂、頸椎二度傷害現象。
邵耀華指出,曲式儀器更符人體工學,不需讓患者喉道打直,就能插入,國外尚無同型手術器械,可應用在咽喉、內視鏡與微創顯微手術,已申請美國、台灣與中國專利。
工研院醫療器材成果尚有「可吸收性溫度感應水膠」,用來增進骨頭的修補、「醣化血色素檢測套組」可協助糖尿病患者,在家裡自行檢測醣化血色素,早期療治,降低醫療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