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小學社會科內容很難,學校考試的考題包括「什麼是聚落」、「台灣島形成的證據有哪些」、「社區發展協會是什麼組織」等,不要說小學生,十個大人裡恐怕有九個也答不出來。
其實,何止社會科如此,國文科更離譜,國中小學生居然要學文法、修辭學,把一個句子拆散,要學生分析何者為形容詞、助詞、連接詞。
中文是我們的母語,人人自牙牙學語開始,自然而然學會,不必知道何者為主詞或受詞;英文是外語,所以有文法課,但台灣的英語教育,早就被批評過度重視文法,而不注重實際的聽、說能力,以致學了十幾年,仍無法開口。
如今,竟然也要學中文的文法了,中年世代誰曾學過?難道就無法說中文?孩子念修辭學,就能寫好文章嗎?
現在的中小學教科書,比從前更厚、內容更多,加上必定「配」有參考書,沒有聯考的新一代,比父母輩更辛苦,中年世代以前只有英數理化要補習,現在則是國文科、社會科都要。
從前大家批評教育是填鴨式,只讓學生死背,而不重視啟發、思考,如今呢?報載有家長痛批社會科內容,小五生要了解從高速公路南下,會先經過苗栗丘陵、還是八卦盆地,那些鄉鎮在北迴歸線以北、以南?第一個題還好回答,第二個你會嗎?
這些「資料」根本不算知識,不是要靠死背,現在網路發達,資料隨時可查,學校應該教學生如何查資料、運用資料,而不是死背資料,用一堆資料來「嚇阻」孩子的學習熱情,只有反效果,現在的教育應該重視啟發、思考才對。
陳冠理(北縣汐止/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