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國小社會科考題,小學生頭大,也考倒一堆「孝子、孝女」家長,上臉書痛批「是要考台大?還是要考哈佛?」記者另外訪問了家長與擔任教職的父母,也都質疑,顯示社會科的編纂與教學都需要檢討。
以我的經驗,七年級學生的社會科程度差異明顯,有些「經驗」豐富,常舉一就能反三,有落差的學生都推說「沒教過」,這到底是國小社會科老師的教學問題,還是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夠,或有些學校不重視社會科?
我認為,學生社會科程度高低,與城鄉差距、父母社經地位有關,所以教科書、試題內容與教學者態度,都需要改進。如果社會科是以都會區「水準」編纂,會對鄉下師生的教與學增加困擾;而且如果教科書沒有「配套」如地圖、影片或實地勘察的輔助教材、記錄,也影響學習效果。
其次,在考試領導教學下,學校、家長及學生重視英、數、自然與各種才藝,冷落社會科,所以當月考、段考題目容易時,常被誤解「自己念就好了」,但若題目稍微有些難度時,家長就反彈,社會科程度怎會提高?
此外,或許「百萬小學堂」題目都是零碎的「常識」,教科書是基本「知識」,老師、家長與學生應思考,如何在有系統的教學下,把「知識」轉換成「常識」。
社會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全民應重視,教育部課綱擬定的教授,要第一線基層教師座談,使內容符合所有老師、學生所需,授課老師不該虛應故事,使社會科成為實用的科目。
林泉利(北縣新店/國中社會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