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改興建有譜 爭議難平息

翁云真 |2010.11.07
1012觀看次
字級

【記者翁云真專題報導】梅姬颱風重創蘇花公路,讓這條台灣地質最脆弱的公路開發議題,再度受到矚目,對於蘇花一帶該築條什麼樣的路,有如在天平兩端拉扯般,一邊高喊「花蓮人需要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一邊是對於地質安全的疑慮,第二次環評初審最後在看似取得雙邊平衡點的情形下,將「蘇花改」有條件通過,不過大家最關切的安全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本月一日,上萬名花蓮民眾,到總統府以及環保署前陳情,他們形容蘇花公路是「死亡公路」,指稱十年來,在這條路死了上千人,強調花東人一定要一條「安全回家的路」,這股無奈與悲情的訴求,隨著全台關注這次蘇花公路崩塌慘劇的同時,更令聞者莫不動容,也被視為是這次初審得以迅速通過的推手。

安全議題 不能濫情

不過,還有一群人是站在非常理性的角度看這個問題,那就是以綠黨為首的環保團體,他們強調,安全議題不能濫情帶過,提出根據高工局的資料顯示,近十年全台致死率最高的公路其實是西部「台一線」(台北到楓港),第二名則是「台十四線」(彰化到廬山),第三名才是包含了蘇花公路的「台九線」。

分析台九線的死亡事故,發生率最高的分別是「池上馬蘭段」、「瑞穗玉里段」和「林榮光復段」,全都屬於花東平原地區,這次因土石坍方造成人員傷亡的蘇花公路,近十年總死亡人數是五十一人,與外界宣稱的上千人,差距頗大。

此外,東華大學副學務長戴興盛指出,這些死亡者主要死於車禍等事故,只有五人是因土石坍方喪生,因此落石致死率只占所有交通事故中的百分之九,然而「蘇花改」也就是新台九線工程,能改善的主要只有落石問題,沒有直接證據證明能減少另外百分之九十一的死亡率。

穿山隧道 工程隱憂

「蘇花改」另一個令人擔心的問題是開穿山隧道,雖然有人認為「雪山隧道都可通,蘇花改一定沒問題」,但關切此議題的立委田秋堇,轉述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對蘇花改環評報告中地質問題的意見指出,兩地的地質不同,雪隧是規則摺皺,蘇澳到南澳則是差異性很大的不規律褶皺;此外,交通單位並未針對地質做縝密調查,而是完全引用北迴舊鐵路的數據,田秋菫比喻:「如同用二十年前的病歷來動手術,這樣的手術品質,安心嗎?」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也說,蘇花改以北迴鐵路資料推估,但北迴鐵路工程遇到的地質問題不只未評估,更沒有改善計畫;相較之下,蘇花改通過的斷層多達十三個、鑽探調查更加不足。

田秋堇指出,雪山隧道也並非一條安全的道路,因地質掌握不精確,開工後陸續崩坍超過二十次以上,導致原本預計施工六年,結果整整十五年才完工,反觀蘇花改,目前也預計施工六年,但涵蓋種種不確定的因素,誰能保證施工過程安全無慮?

地質調查 邊挖邊做

困難度愈高的工程、愈需要精密且詳細的地質資料來補助,田秋堇以全長約二十八公里的英法海峽海底隧道為例,地質調查經費占總工程百分之七,但蘇花改卻不到百分之一,生態工法基金會董事長賀陳旦也指出,公路總局並未綜合評估地質與極端氣候對於蘇花改的影響,做出的判斷恐非正確。

面對各界對於地質的疑問,交通部坦承,地質調查只是符合環評書的標準,細部設計等較精確的內容還沒掌握,但施工中若有問題可再修改,然而這種「彈性」的回答,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主任周東漢痛批,根本就是「邊挖邊調查」,也呼籲,地質掌握不該「只符合環評需求」,蘇花路段極複雜,應針對地質問題召開專家會議釐清爭議。

「人定勝天」這句話,如此振奮人心,但若未經審慎評估就與大自然爭地,恐怕會導致未來更大的災難,環保團體及相關學者的刺耳言語,都是希望避免再度發生類似慘劇,以免那條看似「安全回家的路」,日後反而成為諷刺的話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