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交通部將與警政署研議,民眾開車遇到救護車、消防車等緊急救護車輛,如果不避讓或違規跟隨在後,明年起加強取締,可開罰六百元至一千八百元。
筆者住高雄市,市民欠缺交通禮讓,久為人詬病,但駕駛人遇到救護車、消防車或聽到鳴笛聲,都會設法避讓,我至今沒看到有取巧的駕駛人,會違規跟在救護車後面,顯示都會區民眾大多有自覺與公德心,交通部與警政署研擬罰則,應是著眼防範與嚇阻。
不過,僅有罰則是不夠的。救護車或消防車被困在車陣,有時未必是民眾無法將心比心,而是連民眾也困在尖峰時段的車陣中,即便有心禮讓也無能為力,這是人口密度高、車流量大的都會區,容易出現的狀況,交通部與警政署雖提出如何空出車道,給緊急車輛通行的規範,但難免還會有動彈不得的時候。
所以,取締及空出車道的規範雖有必要,但相關單位應有更靈活的措施,像台北市消防局為了因應塞車,進口數輛「消防機車」,配備簡單的緊急醫療器材,以因應救護車無法及時趕到的急救。
而國外的都會區,尖峰時段塞車動輒兩、三小時,而且因幅員大,救護車來不及趕到,因此,急難救助單位會配備直升機,爭取搶救的黃金時間。先前曾有老人在貓纜病危,由於缺乏急救設備與救護人員,只能坐等救護車,但進入山區的交通不便,耽誤了時間,若有救護直升機,就能避免憾事。
所以,建議交通主管機關應參酌外國緊急救難的措施與設備,並視台灣的實際情況,徹底解決救護車或消防車在尖峰時段被困的問題。
王昱(高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