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一名七歲女童平日的吃、睡與發育狀況都不錯,近一個月來卻常嘔吐,有時會吐出幾天前吃進去的食物,原以為是小孩常見的「淺腹」,長大就會好,但就醫後卻發現是極為罕見的十二指腸「長蹼」,與胚胎時期的發育異常有關,經手術治療後不再嘔吐。
成大醫院小兒部腸胃科主任楊燿榮指出,這種稱為十二指腸蹼或十二指腸膜的病例相當少見,每四十萬到二百萬人才有一名患者,主要是胚胎期間的腸道演化過程異常,才會在腸道內留下一層看起來很像是鴨掌間的蹼膜,阻礙食物通過。
楊燿榮表示,所謂「淺腹」,是指新生兒賁門(食道接胃處)的括約肌張力差,無法在不進食時緊閉,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溢酸等,多數的新生兒都會有,隨著長大括約肌成熟後就會改善。
他提醒,孩子嘔吐物中有黃色的膽汁或血絲,伴隨腹痛、硬塊等,或總在清晨、飯後及睡眠中嘔吐,都可能是腸胃道阻塞,不能當成一般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