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想集】昔年風景‧今日生活

文與繪圖/雷驤 |2010.11.03
1497觀看次
字級



我日常走的一條路名很有意味 :溫泉路。它的兩旁自早就有旅邸櫛比,是溫泉鄉北投的地區特色。如若從七十巷下坡岔道走落去,即今尚未開張的日資旅店「加賀屋」所在。

曾見過一張半世紀以前的舊照,當時這條下坡道更見樸素,兩旁皆都木造房,因為接近溫泉露頭,有引水接管之便,紛紛營起溫泉湯浴場,日據時代地名稱作「溫泉町」。

北投最早是德國商人某,發現溫泉資源,但他並無開發意願,到了日本人手上酖酖他們民族的興趣正是湯浴,於是大大發展起來。據說,早年北淡運輸的窄軌火車,還未開闢新北投支線的時候,從外地來湯浴的人,都在「北投驛」下車,蜿轉從今日七十巷這條山徑前來沐浴。

走在這條路上,我想像昔年人們熱心休閒的圖景。

翻閱老照片,一景一景的比對現時的生活現場(有的簡直辨識不出來),彷彿腦中出現「市街演進圖史」。

我想起一冊沒有文字的繪本,題名是《堆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是六張長形紙的圖繪,分別是同一地點、不同年代的流變:先是圖中央一座紫色巴洛克式獨立小樓,四周是麥田、蘋果園、湖塘等等圍繞,翻開下一頁,遠處見鋪鐵道的工人們,火車路經這兒了,設置車站,西邊蓋起廠房。漸次,後方起造一片員工集合式住宅;南邊發展出一條小商舖街。再翻下去:湖塘縮小,人口增加,公路闢建,立體道路涵洞中通行著大型貨卡;那幢紫色獨立老房終於拆毀;超商、加油站、百貨商廈一一進駐———原來的鄉村風貌終於消失了。

我腦中的北投市街演化圖景,也類似如此。

「南村落」主辦認識台北「老房舍本事」,在北投的一場由我導引。這場在溫泉博物館榻榻米大講堂的演講,聽眾有來自台北各地區的,也有北投在地人,之中有一位北投文史工作者Y君。

北投作為一處歷史長久的名勝地,相關溫泉的老房屋原本不少 ———溫泉博物館即是一棟(原是官立的大眾浴場),日本陸軍醫療所,以及各機構在北投幾乎都設有招待所,這些只少數以磚石砌造,其餘皆為日式的草、木、瓦、土所建,不容易維修,毀壞大半,或者不按原風格改築。

台灣人最好「除舊布新」,不用說,拆去重新以鋼筋水泥起造「新樣式」的結果,我想伴隨實體導覽敘述,便十分困難。

大約可看的,有文化部門修復起來的一幢故日軍大將建造在北投溪畔的宿舍;唐風寺院的「普濟寺」;以及「唭哩岸」站附近殘留早期墾拓的漢人磚造合院聚落了。

那天的活動僅只說講,時間便耗去三小時。實際勘看,只待聽眾自己摸索。

次周,我去拜訪了那天結識的文史工作者Y,向他索求那張我還未之得見的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的北投市街地圖copy。很快就抵到了,原來我倆住處近在咫尺。

這位出生台北圓環附近的年輕人,自小隨父母遷居北投,並從此愛上了這裡,在他的言談裡,許多現時北投的生活場景,仍留有幼時所呈現過的鮮明印象。

Y君寄居之所十分狹隘,客來幾無旋身之地,我很有點不安。或許並非居處太狹小,而是囤滿文物方面的種種收藏之故,譬如仰頭便見一塊從崩毀的台銀舊舍撿拾來的瓦當(塑印的圖紋為台銀所特別設計),以此無處不充斥著外人看來不能理解的「雜物」,而Y君正視為珍寶,十分自在。

他雖慨然與我分享收藏,我卻不能無償而受。如若支付金錢,Y君絕不會收,他會說:有些也是熱心人士贈與,或者只是偶得,不能以金錢計。但,搜尋、查證、分類,並以最佳的方式保管,Y君以專業從事,這一切豈能無償?

回來以後我思索:離居家不遠處,原有一棟木造兩層日式大宅,本來是日人招待所,光復後由空軍軍眷占住,約有二、三十戶人家,遷走之後,未幾就有一把無名火將宅火燒成廢墟。居民遷走後那幾天,我在空屋瀏覽畫畫,無意間發現一只鞋盒,內裡滿裝年代久遠的男女往來信件———從四川到南京,一直到台灣。我還沒工夫研究,決定將這只鞋盒文物轉贈給Y君,作為北投移民史的一頁資料吧。

(本專欄隔周三刊出)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