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說明因緣觀發相
因緣觀發相,由自己精進禪修,或過去所修的業緣,依此這兩大因緣而發諸禪相,以下引經論加以分析各名相與禪定發的次第。
(一)正明發相
現在三支
觀十二因緣,凡有二種:一者推果知因:如先推「受」,再由受推「觸」,由觸推「六入」,以至「無明」;既知無明,生於受等,則不會生起愛等。二者推因知果:由「愛」而有「取」,由取推「有」;既知「有」是由「愛」所生,故不生愛著。
十二因緣中,現在的三支指「愛、取、有」。(1)愛:性欲的愛染心。(2)取:貪欲增長,由愛而取,周遍馳求,執著不捨。愛與取二支,是今生的迷惑。(3)有:因馳求執取,貪得無厭,積集來世業果的因。此與愛取二支,是今生所造之業因。
行人於坐中,忽然思維:心所緣的地方,不管善心或惡心;能緣的心、所緣的心念,都是「有支」。「有」已包含果的成分。此「有」是由「取」而來。以心執取「善、惡」而得「有」;若是不生執「取」,就不會有「此有」,故知「有」是從「取」生。
又,「取」是從「愛」而生起。因為有「愛」染,所以執「取」,如愛著色欲,則死命去執取;若不生「愛」著,就則不會生「取」。
現在五果
十二因緣的現在五果,指「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支。(1)識:人輪迴的主體,大乘佛教稱第八阿賴耶識。(2)名色:名是心識,屬於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屬於物質;故名色為有情生命體。(3)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4)觸:嬰兒出生後,根境接觸而生認識作用。(5)受:苦、樂、愛憎的感受。以上五支,是由過去世所造之業因,今生承受之苦果。
「愛」是因為領受善惡而生;若沒有善惡的感受,則不會生起愛染。又,觀「受」是由接觸外境而來。六根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來觸,故有感受;若是沒有接「觸」,就不會生起苦樂的感「受」。(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