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報導台鐵將出現百年以來首位女司機員,勞委會主委特別寫信鼓勵承諾會努力創造「最好的環境與土壤」,讓女性能無後顧之憂地「突圍」。
其實,目前出現最多職場歧視的問題,並非如勞委會主委所認為的,女性從軍會遇到軍中「一條溝」式廁所、大水池的洗澡空間等,因為這些硬體設施的改建並非難事,困難的在於如何改變事業主的刻板印象。
筆者應徵不少工作,曾聽餐飲業主管說,希望員工「最好是」女性,原因是女孩子比較吃苦耐勞、負責認真、工作細心;我知道不少安親班或幼稚園應徵老師也要求是女性,因為女老師較有耐心、負責、親和力;電子公司技術員雖然沒有明說限制女性工作,不過,女性作業員的比例相當高,也不外乎女性細心、認真、吃苦;甚至是「行政助理」這種基層的工作,許多主管還是希望最好是由女性出任,因為女性比較負責、細心、服從性高。
因此,筆者認為,若無法調整事業主的刻板印象,職場性別歧視的問題不會減少,儘管就業法規有所規範,卻難以就此舉證要求事業主改變心態,那麼,台灣就算出現第一個女司機員,無非只是用以宣傳的樣板,並無法改變台灣社會最普遍的「女生本來就適合擔任這些工作」的性別歧視,就像吾人在台灣看到男護士還會大驚小怪,卻不知男護士在歐美國家很普遍。
換言之,只要這些老闆一直認為女性適合擔任外場服務人員或行政人員,哪天出現女性大廚或女主管,媒體就會當成新聞大肆報導,卻忽略女性原本就有成為大廚或主管的權利,殊不知這樣的報導反而凸顯了性別歧視的問題根深蒂固。
因此,筆者認為,台鐵出現第一個女司機員並不代表職場性別歧視有所改善,除非台灣的事業主對於性別不產生分別心,否則就算有法令規範,性別歧視的問題還是充斥於整個社會,所以勞委會在職場性別歧視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鄭佑璋(高雄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