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名資深網友在ptt公共政策板寫道,「托幼可能會讓家庭功能變薄弱,也會降低父母的責任感、家庭成員對家的歸屬感。固然對父母輕鬆,卻未必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制度」。
我認為,這有討論的空間。「托育」泛指對從零歲到十二歲的兒童保母、幼兒園、國小課後等照顧,簡單地說,如果民眾需要有人幫忙帶小孩,就需要托育。
而據兒福學者馮燕研究指出,日間托育可同時發揮補充及支持性功能,對家庭系統功能的穩固和強化相當有效,而且任何父母都會因其他成人角色,而有「喘息時間」的需要。也就是說,只要托育不是「替代」家庭,而是作為「支持」及「補充」的服務,對白天上班的爸媽都有好處。
台灣的雙薪家庭比例已高達五成,這是事實,行政院主計處前年統計甚至指出,育有未滿六歲兒童的有偶婦女,就業率達百分之五十八,也就是說孩子愈小的家庭,父母都上班的比例愈高,因為年輕世代有經濟的壓力,社會現實如此,怎能何不食肉糜地說「父母要有『責任感』,不可以請別人幫忙帶孩子」呢?
托育是讓現代家庭能兼顧工作跟育兒,協助現代家庭,政府責無旁貸,若也有「傳統家庭」思想,在政策設計忽略托育制度的重要性,那只會害上班族父母,為了找人幫忙白天帶孩子,花更多錢、經濟壓力更大、更傷腦筋,最後乾脆不生,這也是台灣少子化的原因,不是嗎?
若沒有托育制度,忽視雙薪和單親家庭的需要,加重大家的生活壓力,能提升家庭功能嗎?時代變遷,如果認養小孩國家不必介入,是在開時代倒車,而且會給政府藉口,推卸托育制度的責任,如此,少子化不但不會緩和,恐怕反而更嚴重。
王兆慶(台北市/公益團體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