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為文推介過一本書,寫的是將散脫古書重新裝幀的手藝匠,法文叫Relieur的職人。
那位隱士般的藝師住在巴黎巷弄裡的孜孜形象,很吸引我。
知識喜好往往從旁支牽引而來,書籍裝訂的這門工技或許離我很遠,但因為喜愛閱讀,自然傾向對「書」的生命史發生興趣,乃至及於周邊的一切事物。
最近收到一本新書,名叫《提琴工作室裡的樂章》,作者也如此,先是一個喜愛古典音樂的人,然後學小提琴,進而學修琴、製琴,最後寫出幾本關於提琴知識與歷史的書,這樣博大化的循序發展,按說實在自然不過。
作者莊仲平君若干年前來到我的繪畫班上,我全然不知底細,介紹者告訴我,莊君係留英的機械工程師,刻在廠家服務。看他默默專注寫生的樣子,即知已有相當的繪畫底子。
有一回偶過莊君家小坐,看到壁間懸掛他尊親的油彩畫遺作數張,方知是畫家之後,其來有自。接著渠收藏豐富的古典音樂唱片,遂當下引為愛樂同好。又見一把半成品的小提琴,說是自己製作的,莊君一貫緘默少言的風格,沒引起我深談的動機,何況那一天同時令我驚奇之事很多,上述諸事之外,尚包括園藝、咖啡等等,給我的印象是具有多種生活興味的「工程師」罷了。
繪課結束,我倆分手幾年。忽然收讀莊君寫的知識書《提琴的祕密》———這是他寫提琴系列書的第一本,我才驚覺到莊君之專。然而,也還不算稀奇,透過國內外參考書籍,不難疏理匯編。
直到《提琴工作室裡的樂章》此書的閱讀之後,明白莊君其本人本土有關提琴工藝的經歷,一一通過文字歷歷描繪,栩栩如生的現場速寫,而展現博廣而細緻的理解,絕非止於書本知識而已。
對於愛樂者的我們,驟然展現新的音樂面向———此前總圍繞作曲家 /演奏詮釋/音樂史典故等等,總之為提升音樂賞析的興味與能力,我們不倦的讀著由音樂史家、樂評家等身分的人,以美學論述為本的讀品(其出版量浩大至極),而一冊關於「提琴製造」自身的書,迄今方在台灣問世,不能不令愛樂者一新耳目。彷彿此前充斥食物文化論述/食物史的出版之際,忽然出現一本由廚師親手執筆的烹飪食譜一樣,讓人分外驚豔。
莊君的這本書,從內容類別來看,製琴師的生涯;古琴鑑賞;台灣的古琴買賣市場;工作細部的琴弓製作;弓頭雕製等。作者還親歷製琴之鄉:克雷蒙納/布雷西亞/米騰瓦/密爾谷/福森等地,興味盎然的旅行,拜訪當今製琴大師畢索洛蒂、莫納西等,甚至包括中國的製弓之城渭塘、中國的古董小提琴等等。這些是作者親身貼近體驗的珍貴第一手資料,從容(老實———我必須這麼說明他的敘述姿態)寫下來。
這一切補充了愛樂者對提琴此一王者樂器的想像與理解,從物質部分入手,擴大貼靠的接近提琴藝術,這是那些為數龐巨的音樂欣賞、導聆讀本所不能給予的。
之前,鮮少這類性質傾向「職人」自述書籍出現,明顯的理由是凡是職人皆非善於文字論述者。而今莊君兼具「職人」與「作家」條件,使此事成為可能。
最近,我讀到日前出版關於奈良「法隆寺」的木構法,是一位親自參與法隆寺歷年修護的傳統大木作師傅,與一位古建築學者合寫,這才真正進入了「職人自述」。我極盼這類有趣的知識陸續見世。(本專欄隔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