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切處
修八勝處之後,還要修十一切處觀。前八勝處,但觀少色,勝於八背捨,如閻浮提王,唯一勝天下。十一切處,則能遍滿緣故,又比八勝處殊勝,如轉輪聖王,遍勝四天下。若此三種觀行具足,禪定功夫必能成就。
「十一切處」在四禪中,初禪覺觀多,二禪喜動多,三禪樂動多,不得廣及普遍一切處;唯「不動念慧」則能廣泛、普及。十一切處,即是:一青、二黃、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風、九空、十識。以此十色,包括一切萬事萬物,作為一個對象,而起觀照。如觀青色遍十方,觀想成時,十方皆成青色;其餘顏色也是如此,故名「一切處」。十一切處之初觀青色,遍照十方,乃至空色、識色,無不同樣周遍,雖各遍照十方,但互相涉入,均不妨礙,故名一切處。
以上雖有十色,但其性體,本來周遍法界,互攝互融,由於眾生迷性執相,故有差別相生。因而諸色,隨眾生心,由其業感,而後發現。若行者觀心劣小,則應之以少色出現;觀心勝大,則應之以遍色出現,色之遍與非遍,皆隨觀心之大小而分。
《大智度論》說:「八背捨為初門,八勝處為中行,一切處為成就。」由於根性不等,亦有未必具修,若是利根,於中隨修一種,便可得道。
以菩薩六度細述
在菩薩法中,修持六度,是菩薩調伏自身的慳吝、毀犯、瞋心、懈怠、散亂、愚癡所致。若不能通達依正二報之因, 便可能生起貪、慳;禪觀若清楚明白,能捨離一切色礙;污穢之身尚且都想捨離,何況是外在的財物呢?是名「布施」。
獲得如此觀慧,不會為財色而破戒,貪財而害人害己,是名「持戒」。獲得此觀慧時,縱然遇到他人的惱怒及侵奪,始終不會生起瞋心,因諍論如糞穢般令人厭惡,是名「忍辱」。
獲得如此觀慧時,不倚持執取此不淨的屍身、不清淨的國土世間而退失定心,是名「精進」。獲得如此觀慧,此觀能具足觀、練、熏、修、神通變化、願、智、頂等智慧,是名「禪定」;獲得如此之觀慧,能觀一切法,能、所皆不可得,不生不滅,畢竟清淨,是名為「智慧」。
以上歷經檀那、尸羅、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種觀照,是以依、正不二來作觀,以獲得修八勝處的功德。此八勝處不但能具足六度,一切法門,亦能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