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不覺得有任何壓力!」對於教育部即將實施「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沒通過考試不能參加醫師國考。對此,台灣大學醫學系學生吳岸叡老神在在,因為學校早就安排類似課程,平常就會與標準化病人互動。
但有醫師表示,「客觀結構性臨床測驗」對醫學系學生的專業素養一定有幫助,但即使通過,日後成了獨當一面的醫師,也無法真的做到測驗中的要求。除非教學門診每半小時看一個病人,慢慢與病人溝通,否則這套醫病互動模式只是醫界的烏托邦境界。
「對醫學系學生來說,如何維持醫病關係的良好互動,是項重要課題!」吳岸叡表示,台大很重視這方面課程,早在大四、大五,就上過這類與假病人互動溝通課程。最近聽到教育部要增加模擬考試,但迄今還不清楚考試內容,也不知模擬考試的難易,現在很難做出客觀評論。
翻開《客觀結構性臨床測驗》一書,詳列考生與標準化病人互動要點。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醫學系教授指出,連看診經驗豐富的醫師也很難做到書中列出的要點,何況是剛畢業的醫學系學生。
醫師表示,考試內容有一項,醫師須向病人自我介紹,這也是醫院評鑑項目。醫師無奈說,若都得依照範本念一遍,看一個病人至少得花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