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為讓醫病關係更和諧,教育部、醫學教育學會最近討論,決定明年四月底舉辦國內第一屆醫學系學生「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模擬考試,後年實施,若未通過此項考評,就不得報考醫師執照。
醫學教育協會指出,明年屬於試辦性質,後年列入正式資格考,若學生沒能通過考試,即使學科、術科成績再優異,都不能考醫師執照,須通過這項模擬考試,才能報考國考。
分4批舉辦
未來擴大中醫
教育部預計明年分四批舉辦,屆時國內將有一千四百多名應屆畢業醫學系學生參加模擬考試。第一年先辦醫學系考試,未來再陸續擴大到中醫、牙醫和護理系,但小兒科因為標準化的模擬病人難找,不納入模擬考。
學生與標準化病人直接互動,現場有兩名老師觀察評分。評分標準包括確認病患身分、詢問病人家族史、平日用藥狀況、不隨意打斷病人談話、講話避免使用艱澀醫學用詞等二、三十項。
為了讓學生及評分老師有參考準則,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李石增蒐集國外眾多醫學院資料,參酌國內臨床經驗,編寫《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從基礎建立到執行與品質監測》一書。
李石增表示,在醫學專業養成過程中,年輕實習醫師只能跟在主治醫師後面巡病房、陪看診,很少與病人直接互動。但光有優異成績或是專業知識,不一定就是好醫師,透過這項臨床測試,能彌補不足。
標準化病人
精準演出症狀
這項臨床模擬考試,標準化病人(俗稱假病人)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李石增指出,標準化病人是由醫院義工、員工及藝術大學學生或是演藝工會人員組成,都經過訓練,可以準確地「演」出各種疾病的疼痛感。例如骨科門診的椎間盤突出,第一、二節與第四、五節的疼痛就不太一樣,標準化病人必須準確地演出其中的差異性,提供正確訊息讓受試學生研判。
李石增表示,優秀的標準化病人須服從劇本,真實演出老師希望他表達的行為與神情。例如,疼痛分為十個等級,演出若需要七分痛,假病人就得精準演出七分痛的神情。為了讓標準化病人更逼真,屆時會透過化妝增加真實性,營造出骨折、出血等症狀。扮演眼睛紅腫的患者,要先滴藥水;飾演末期肝疾患者,就得讓臉頰顏色變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