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報導,美日等國的中小學教科書都設有回收重複使用機制,國內媒體昨天也報導,教育部考慮逐步推動重複使用。
教科書重複使用,與節省資源有關,值得重視,但國內推廣恐怕不樂觀。
國人大都不喜歡「二手貨」。外國常見二手衣店,不但店面大,且款式齊全,價格便宜,受消費者歡迎,但國人不喜歡「別人穿過的衣服」,二手衣店不多,也經營不久;各縣市也有一些二手書店,但書商收購原則是「不能畫線、做筆記」,否則不容易賣掉。
以此來看教科書,學生普遍有在書上做筆記、畫重點習慣,尤其為了考試,更用各種顏色螢光筆重複畫,「再利用率」不高。
九十五年國民教育法修訂時,教育部就請縣市政府訂定回收使用鼓勵措施,如今要從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等三領域逐步推動,作法較可行,因為苗栗頭份國小從九十六年起推動回收,以這三科為主,請學生「不要在書上寫名字、做筆記」,家長也很支持,回收再利用率約三至五成,但英數理化等重要科目「慘不忍睹」,並不適合推廣。
美國小學歷史教科書,就像大學生的精裝教科書一樣厚,翻開還可以看到每年使用的小學生簽名,一本可用上十幾年,但主要是讓學生多閱讀,不一定考試;但台灣考試掛帥,教科書每科約一百頁,學生得到的都是零碎、淺薄知識,不可能「只是閱讀」,想要推廣「救地球」的回收再利用,恐怕教育、考試體制都要變革。
蕭雅倩(北縣淡水/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