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兩次獲選教學特優教師的政大政治系副教授郭立民,因十八年沒發表論文,八年來不接受「教師基本績效評量」,校方決定不續聘。
郭立民說,論文篇數不是評量教師的唯一標準,他努力教學,才能獲得學生與教學特優的肯定。
也有學生在臉書表達支持,質疑「特優教師不續聘,扼殺學生受教權!大學究竟是學習教育為主體的場域抑或是論文生產的工廠?」
以論文篇數評量大學教師,雖被抨擊多年,但這不是「零合遊戲」、非黑即白,不能因質疑而完全不作研究、不寫論文。
政大學生也質疑,只注重評鑑跟排名,卻犧牲教學認真的老師,有損學生的受教權,這固然不錯,但大學教育也不能用二分法來討輪「學習場域或論文生產工廠」,教學與研究應等同對待。
大學不同中小學,十八年來學術更新多大?不作研究的教授,不能隨時跟上國際學術進步潮流,怎麼可能提高教學水準?這何異剝奪學生受教權?
政大副校長林碧炤說,有幾位教師不參加評量,已辦理辭職或退休,只有郭立民拒絕評量。大學老師都要接受評鑑,這是體制問題,拒絕受評就等同違反聘約,即便郭立民不同意評鑑制度,但惡法亦法,否則如何對接受評鑑的教師交代?
林碧炤強調,全世界都一樣,尤其是一流大學的教授,除了教學還要研究,「沒有研究的老師在國立大學不可能生存」,林碧炤的說法顯示,把大學生當中小學生教,不符合大學教育的原則。
筆者曾在大學兼任講師,不過三、五年,在研究所學的理論多已「過時」,因筆者另有正職,無暇作研究,於是辭去兼職,兼任講師尚且如此,何況郭立民是專任副教授?
張平宏(台北市/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