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為提高生育率,政府未來可能「幫人民生孩子」。國民健康局草擬不孕症治療補助措施,每年補助合法不孕夫妻五萬元或十五萬元進行人工生殖,粗估一年約需六億元或二十二億元,希望每年至少增加二千名新生兒。
國健局資料顯示,台灣一年有六千多人次治療不孕症,但成功率不到三成,每次人工生殖周期約自費十五萬到二十五萬元。去年人工生殖治療共有八千三百五十四個周期,有三千多個寶寶因此誕生
兩年前總統大選前夕,藝文界人士發起「希望地圖網站」,排名第一的願望,就是希望政府補助不孕症醫療。國健局長邱淑媞坦言,內政部提供許多獎勵措施鼓勵民眾生第二胎甚至第三胎,但大部分夫妻都只願意生一個,甚至不生;如果可以挪出一些經費補助不孕症夫妻,應可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邱淑媞指出,不孕症治療補助是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規畫制定,衛生署提供參考數據及試算報告。補貼對象是否有年齡及次數限制,或「排富條款」,都仍需內政部專家進一步討論,如果政策決定要補貼不孕症,必須是合法的夫妻始能提出申請,治療補助項目以試管嬰兒與人工受孕為主。目前試管嬰兒每次約需十二萬元,人工受孕則需二至三萬元。
邱淑媞指出,初步規畫兩個方案,如果補助五萬元,每年接受人工生殖的利用率會成長百分之五十,約增加一千五百四十七名寶寶;若補助十五萬元,利用率會增加一倍,多增三千零九十三名寶寶。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兼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曾啟瑞表示,現在只要投入幾億元,就能提高生育率,如果再繼續拖下去,少子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屆時就算花費數百億元,可能也買不到台灣新生兒。
他說,韓國在實施「部分補助試管嬰兒計畫」後,新生兒每年增加一萬人;新加坡實施補助措施後,接受人工受孕的婦女也比前一年增加四成。
國內不孕症權威教授李茂盛也贊成不孕症治療補助措施,但他認為只是短暫救急措施,依照國外實施結果,實施三年後,每年新生兒出生人數就會恢復到原先的數目,如果時間拉長來看,實施補貼措施十年出生率並不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