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有新利器,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表示,傳統X光檢查只能看到骨骼變化,搭配超音波則能及早觀察滑膜是否有發炎,不過超音波很依賴醫師的掃描技術以及判讀經驗,醫學會組成超音波團隊,發展出第一本《本土風濕病超音波圖譜》,分別將發炎及骨骼侵蝕嚴重度分級,作為臨床醫師判讀時的基準。
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羅淑芬表示,類風濕關節炎是漸進式的全身免疫系統疾病,好發於中年女性,疾病始於關節滑膜發炎、之後開始侵蝕骨頭,若沒有初期就控制發炎反應,一至兩年內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關節變形,大大影響生活品質。
現在已有生物製劑等藥物,可以緩解關節受損,然而從治療到追蹤用藥成效,都必須仰賴精密的影像監測,羅淑芬指出,目前國際普遍認為非侵入性少又沒有輻射風險的超音波,可輔助X光看不出軟組織發炎變化的不足,因此醫學會去年召集擅長使用超音波的風濕科醫師組成團隊,將超音波圖像依發炎嚴重程度分級。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張棋楨表示,圖譜中將滑膜發炎的嚴重度分為0│3級,骨骼侵蝕程度從小於1mm至大於4mm,分為四個不同範圍,他認為用此方法將患者分類後,可增進醫病溝通、理解病況以及追蹤用藥成效。
今年歐美最新修訂的「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標準」,也強調有小關節的症狀就應早期診斷,未必要等到症狀持續六周或出現類風濕性節結才確診,因此張棋楨呼籲民眾,如果有一個以上關節出現不明原因的腫脹,就應該及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