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傳統文化裡,就有「客來奉茶的習俗」,晚輩向長輩敬茶,是以「奉茶」學習應對進退的生活教育。即便是現代,訂婚儀式中,新娘向男方家長奉「甜茶」還是普偏的禮俗,奉茶一方面表現幼輩的恭敬,喝茶後的「送紅包」則是長輩們慈愛、祝福新人的表示。
早期台灣民間住在路旁的人家,也經常擺放貼有「奉茶」二字的茶水桶,為路過行人奉茶,展現濃厚人情味的善行。所謂的「茶」,當然不是白毫烏龍或者金萱,茶往往只是白開水,或者淡淡的麥茶,旨在方便路人解渴,將六度中的「布施波羅蜜」作最生活化的展現。
茶在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過去,農民不喝茶,茶是是一種奢侈品,用來供奉神明或招待貴賓。現在鄉間則可常見老農們大樹下擺龍門陣,泡茶聊天;在大陸風景區也常見一杯五毛錢,五百西西玻璃杯加蓋的「炒青」,這樣不講究排場的「純喫茶」,茶葉的品質雖然一般,卻和民藝品一樣,有種勾人懷舊情緒的魔力,使人想起古早前坐火車,莒光號才有的台鐵火車茶,一個物質不豐,但安分知足的年代。
茶道源起於中國,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南宋時,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到了明代,茶道在日本形成獨具特色的儀式,其中集大成者為千利休;千利休禪師被封為為日本的茶聖,他強調「和、敬、清、寂」是茶道的中心思想。
中國茶道一度失傳,禮失求諸野,目前要學習正統的茶道,日本茶道反而比較普遍。在日本,茶道於茶室中進行。茶室中除了茶具之外,必擺設有字畫和插花。插花用的花材通常取自山野,以自然寫意的手法構成。
典禮開始,友人到達時,主人已在門口敬侯,一待坐定,先發和紙二張,上置和←子一塊,送給客人品嘗。然後在炭爐上開始煮水,把抹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後,由主持儀式者按一定的規程順序沖沏,依次遞給客人品飲。品茶時要吸氣,並發出「吱吱」聲音,一口氣將茶全數喝盡,用和紙擦乾淨茶碗,仔細欣賞茶碗,欣賞茶碗後,把茶碗放在自己的面前,連聲讚美「好茶、好茶」,表示敬意。女主人寬慰地點頭一笑,將茶碗端走。禮儀完畢,女主人跪在茶室的門側送客,客人致謝,整個茶道貫串了「和、敬、清、寂」四種精神。
其實喝茶是件簡單、純樸的平常事,大熱天裡手執珍珠奶茶一杯,消暑解渴透沁涼;鎮日東奔西走瞎忙,便利商店寶特瓶裝茶,一口氣咕嚕咕嚕下肚,不亦快哉!。
喫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