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富人大增4成2 奉獻指數大幅落後 樂善好施 無形資產更有意義
媒體報導,某外資證券集團根據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台灣主計處等機構資料,完成年度「亞太區財富報告」,去年台灣富人大增四成二;此外,世界經理人峰會選出「亞洲十大豪宅」,台灣的帝寶排名第九。

筆者以為,台灣富人成長率在亞太區排名第三,在外資眼裡是代表具有潛力的未開發區,但在國內可能會被視為「無法與全民分享經濟成長果實」,引發民眾的相對剝奪感,而且,富人增多是否對社會具有其他意義?
「慈善協助基金會」透過蓋洛普的全球資料庫,針對一百五十三個國家,進行「全球奉獻指數」調查,台灣總體排名七十二,顯示台灣的富人成長幅度大,但捐錢、當義工與幫助陌生人的「奉獻」行為,卻遠遠落後。
此時,在對岸的北京,共同發起「捐贈誓言」(giving pledge,「樂善好施」計畫)的全球超級富人比爾蓋茲與巴菲特,訪問大陸邀集五十名中國富豪參加,鼓勵中國富豪作公益,卻有逾半拒絕,甚至是負面批評「慈善不是作秀」、「不需要老外來教怎樣做慈善」。
雖然兩岸華人在亞太地區財富增長的速度,讓其他國家瞠乎其後,但是對慈善或奉獻卻有待提升。
筆者日前到杭州參訪,看到清末富甲一方的胡雪巖的胡慶餘堂時,當時就想,儘管他在財富競賽中慘敗,至少施藥救人,留下丹方濟世,而今天的台灣致力追求競爭力與財力,另日燈火樓台盛況不再,又能留下什麼給世人及後代?
希望富人致力慈善、發揮愛心、多作奉獻,少一些誇富顯貴,讓資產超越帳面數字,無形資產更有意義,也希望兩岸華人從今天起能努力提升「奉獻指數」,讓前十名的榜單不只有西方國家,而能出現華人的蹤跡。
樂仁(高雄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