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核磁共振(MRI)和電腦斷層(CT)是影像檢查利器,台灣師範大學與成功大學共同開發兩者都能用的「雙重顯影劑」,可大幅降低注射多種顯影劑的痛苦和副作用,且減少醫療費用,最快五年後,病人一天內能同時做完MRI和CT。
這項研究由台師大學化學研究所教授陳家俊、成大口腔醫學研究所長謝達斌帶領的研究團隊共同研發,並成為昨天出刊的《美國化學學會會誌》(JACS)封面故事。
陳家俊引用健保局二○○八年資料指出,健保十大檢驗項目中,與MRI和CT有關項目排一、二、四、五名,全年照CT有一百零二萬人次、照MRI有三十五萬人次,所花費用每年增加約百分之十。
MRI和CT需要不同的顯影劑輔助診斷,如果病人兩種都需要做,謝達斌認為可能因時間拉長、腫瘤變化干擾醫師判讀,病人自己也得忍受施打兩種以上的顯影劑帶來的惡心、過敏等副作用。
陳家俊指出,他們的研究團隊是全世界第一個「雙重顯影劑」,以鐵│鉑奈米粒子為核心,表面配上不同的抗體分子,辨識不同的癌細胞,從「分子診斷」進步到「個人化醫療」。他說,鐵│鉑顯影劑可在人體內「撐」足夠時間,做完兩種檢查;就老鼠實驗結果,不會殘留在器官內。
謝達斌表示,鐵│鉑顯影劑磁性和X光阻隔性都很好,同時具有MRI和CT顯影劑的需求,可以「兩劑作一劑用」,也不容易氧化分解。目前他們正在申請專利、尋求製藥界合作,預計最快五年投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