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周日上午,高雄縣美濃民俗村人潮漸多,一陣類似國樂的樂音在耳邊環繞,竟是來自「樂器鬼才」張山田嘴邊的「鈔票」(見圖/歐陽良盈)。
張山田演奏空間一隅的牆上,貼滿國內外媒體採訪過的照片和報導。不論空牙膏條、報紙、鈔票或衛生紙,只要到他嘴邊,立刻就變為「樂器」;曾多次曝光的鋸琴、鍋蓋琴、奶粉罐弦樂器等,也都是他信手拈來研發的作品。
這些就地取材的樂器,最大的不同在於沒有按鍵和孔洞調節音階,音調、音色全由呼氣強弱控制,並配合素材質地變幻出來。拉緊素材、送出飽滿的氣,音調高;反之亦然。另外,嘴型變化、鬆緊調節,以及指腹按壓素材的位置、力道,都是吹出音階的關鍵。
「每次吹音都不一樣啦!」因為沒有固定按鍵和位置,全憑感覺摸索,所以周圍的風、溫度都會影響音色和音調,沒辦法像正規樂器一樣,用調音器調整到絕對音準,「要每天摸、每天練,才會熟悉!」他強調。
張山田回憶,他只有在十幾歲時學過胡琴,「其餘的樂器都是自己學會的」。五十幾歲時,他把炒菜鍋和鍋蓋結合木製長柄變成琴體,首創獨特「鍋琴」彈奏,從此開啟特殊樂器的大門。他表示,有些東西還可以用就被丟棄,「太過浪費」,於是把各式用品都拿來玩一玩。
類似原住民傳統樂器的鼻笛,是張山田的新作。改良固有的雙管鼻笛、口鼻笛,用竹子製出一把只能用鼻子演奏,無法以嘴吹奏的單管鼻笛。他表示,前陣子還有一個研究古典樂器的女生,買走他另一把天天吹奏的鼻笛,說要拿回去研究。
至今,張山田已經能利用一百一十三種日常生活隨手可得的素材演奏,而且也不斷嘗試新物品,不斷研發。他說,自己從退休後開始朝這方面摸索,未來還會繼續努力,希望帶給大家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