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類中心思想對環境的影響
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在給人們帶來舒適和享受的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環境問題,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空氣污染、土地沙化、物種銳減等等等等消息每天都從各種傳媒向人們襲來,提醒著我們正處於一場深刻的生態危機之中。當前的生態危機固然有種種根源,如爆炸的人口、短視的經濟學、科學技術的誤用等,但追根究柢卻是源於人們錯誤的思想方式,源於人們對待自然的自私自利和妄自尊大: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卻自認為高踞萬物之上,包括其他物種在內的整個自然都成為被宰割的對象,只是滿足自身欲望的工具。這種人類中心(anthropocentrism)的思想具有以下的內涵:
一、心物二元論,把精神和物質看作互不相關,從而把人與自然徹底分離開來。
二、機械的自然觀,把自然看作是原子式的、互不關聯的、僵死的物質。
三、人本的價值觀,只有人才是價值的源泉,自然本身無所謂價值,只是由於對人有用才具有某些相對的價值。
在這種思想方式的統治之下,現代的生態危機可說是不可避免的悲劇。正是由於西方文化內在的門面性,使得不少卓有遠見的生態學家、環境哲學家將目光投向東方,力圖在佛家、道家的古老智慧中尋求療治當代生態頑疾的靈感。在這種背景下,本文通過分析佛教天台學的一些核心思想,試圖呈現出一些天台學中所蘊含的深湛的環境哲學思想。二、從天台學看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與自然的關係與心物關係是息息相關的,在人類思想史上大抵有唯物論、唯心論、心物對立二元論、心物關係論等四種,前兩種一元論試圖用物說明心或者從心派生出物,有理論上的困難不說,往往不是陷入宰割自然的庸俗功利主義,就是導致蔑視自然的唯靈論。心物二元論更是直接將人與自然割裂開。現代生態學家們自然都傾向於心物關係論,如福克斯所指出的:「深層生態學的中心直覺是,在存在的領域中沒有嚴格的本體論的畫分。換言之,世界根本不是分為各自獨立主體和客體,人類世界與非人類世界之間實際上也不存在任何分界線,而所有的整體是由它們的關係組成的」。
讓我們來看看天台學在此問題上的態度。眾所周知,天台學深受龍樹的中觀思想影響,《中論》的「三是偈」更是為天台學者們所津津樂道,即「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第一句「眾因緣生法」,反映了佛教思想的獨特之處,即認為萬事萬物都處於互相聯繫、互相依賴的緣起之中,造物主是不存在的。表現在心物關係上則是色心處於相依相連的關係之中。
第二句「我說即是空」,則表現了中觀學的根本特色,中觀學認為處於緣起之中的事物是沒有任何實在的自性的,是空的,反對將現象孤立化,實有化,反對在現象背後尋找任何實在的本體。
第三句「亦為是假名」,在《中論》梵文的本意是空也只是假借的名字,沒有實在性可言,智者等天台家則認為這是指緣起的事物自性是空的,卻不礙其如幻的假名的存在,這雖不合中論的文義,卻與中觀學的二諦思想是極為一致的。
第四句「亦是中道義」,智者大師有兩種解釋,一是否定性的非空非假,反對將這兩者實在化的執著;另一是綜合性的即空即假,表明空與假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揭示緣起法的內涵,它們實際是統一的,諸法雖性空而不礙幻相宛然。
天台學繼承了中觀學「緣起性空」的根本精神,與中觀學偏重於破斥邪見不同的是,天台學積極地正明闡明「緣起性空」的深刻內涵,具體到色心關係上,智者大師說道:
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則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秖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思議境,意在於此。
從中道實相的視野看,正統天台學認為,色心本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哪有界限可言,人與自然的關係在這裡達到了不可思議、難以言說的親密與和諧。
三、十界互具、一念三千的生態概念
智者大師說道:
夫一心法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在天台學看來,世界的各個部分都互相交織,互相包含,形成了普遍關聯的有機整體,為人們所常常讚歎不已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實際上只不過是這種深邃的有機的世界觀的一種通俗的、簡約化的表達而已。智者大師在表達這種思想時側重於主觀精神的「一念三千」更是將人與世界不可分割地緊緊融和在一起,人們當下的任何一念,無論善惡、染淨、智愚,無不將相攝相入的包容於其中,那些將精神視為遺世獨立的超越之物、那些割裂天人的二元論等等都只不過是「魚在江湖而不自知」的顛倒之見。
智者大師的「十界互具」思想有著非常豐富的生態學內涵,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第一,世界的各個部分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密不可分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每一個部分都將其餘的部分融攝於自身之內。
第二,天台學認為,淨土並不能離開塵世獨存,實際上它就蘊含於這個塵世之中(九法界即佛法界名位高),從而消解了宗教中根深蒂固的敵視自然的傾向;
第三,天台學更進一步從圓教智慧指出,自然不僅僅融攝了佛法界,實際上它本身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妙有,即使是最低賤的地獄界也「當體即理,更無所依」,世界的每一個部分無不具有這最高的內在價值,乃至「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切皆如」,這無疑是一種最深刻的環境哲學。
挪威生態學家阿倫.奈斯(Arne Neass)認為,從深層生態學的角度看,自我的實現要經過三個階段:從孤立的本我(ego)到社會的自我(self),最後發展為形而上學的自我(self),即「生態自我」(Ecological Self),這種「生態自我」是在大地共同體中實現的。人只有在自然中看到自身並在自身中發現自然才能真正地實現自我的潛能。天台學的「一念三千」的思想無疑可將這種「生態自我」學說提昇到一個更深刻的高度,賦予其更為充實的內涵。
四、結語
如本文開頭所說,人們由於深受人類中心論的束縛,認為只有人才是價值的真正來源和載體,其他存在物只是由於能滿足人的欲望才獲得了某種相對的、派生的價值。雖然現在動物作為倫理價值主體的地位獲得了多數開明之士的贊同,但自然本身是否具有真正的內在價值的問題,在生態學界仍是個眾說紛紜的話題,而這個問題對任何一個徹底的生態學理論都可謂是性命攸關的。
天台學對此的回答是完全的肯定:自然不僅具有真正的內在價值,而且從圓教的智慧來看,這種價值是無比的崇高。這一思想可從三方面進行論述:
第一,從十界互具、一多相攝的理論看,自然將各種生命形體的價值都融攝到自身之內,那種將生命界的價值與自然界割裂、孤立開來的做法是不符合佛法的緣起正見的。
第二,中觀學從「緣起性空」出發,認為色心諸法雖然幻相宛然,在空寂之中則是法法平等的,天台學繼承了中觀學這種法法平等說,並進一步提出了「妙有」思想。
第三,天台學對自然的尊重還充分地表現在湛然大師所提出的「無情有性」的佛性思想中。所謂「無情有性」問題是指草木等自然物是否具有與至高無上的佛一致的本性。智者大師雖未明確地提出「無情有性」的命題,但他的「一切皆如」的「中道實相」學說上已將這一思想隱念於其中,湛然大師只不過是順理成章地將這一思想明確地提出來。
通過本文的簡要論述可知,天台學中確實蘊含著異常深邃的環境哲學思想,當現代人為嚴重的生態危機而焦頭爛額之際,難道不正應該拋下顛倒錯亂的人類中心論,在古老的天台智慧中尋求療救之方嗎?酖酖節錄自《普門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