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最近幾年從事大型公共藝術創作多達六十餘件的知名陶藝家林昭慶,去年搬到內湖,透過他的專長為社區做藝術營造,讓居民感受到「藝術就在巷子裡」的魅力。
兩年前落腳在民生社區的林昭慶,透過藝術社區營造,不僅開班授課、舉辦藝術體驗交流活動,與居民互動頻繁,特別的是,林昭慶所開的陶藝班,有許多是心智障礙生,現在,即使工作室搬到內湖,這群孩子仍然跟著林昭慶學習,他說,這不是藝術治療,而是透過藝術,找尋孩子的潛能,而且讓他們懂得專注。
四十五歲的林昭慶,十九歲拜師學陶藝,十年前開始將陶藝結合琉璃、漂流木、不鏽鋼、銅等材質結合創作,民國八十八年,他接手位於台中縣霧峰鄉的第一件大型公共藝術,迄今仍是東南亞最大的一面半立體浮雕的陶藝壁牆。
林昭慶表示,這面牆長六十四公尺,寬二十二公尺,相當於七層樓高,用三點五公分厚的陶磚拼組而成,從設計到完工,整整花了三年時間,至今這面牆顏色沒有褪掉,且沒有任何的龜裂或掉落。
林昭慶至今已完成六十四件公共大型藝術創作,其中包括當年「去蔣」風潮,高雄市文化中心被拆解的蔣公銅像,最後重組於慈湖也是出自林昭慶之手。
林昭慶將於十月一日至十日,在國父紀念館逸仙書坊舉辦「平實的璀璨」生活美學創作展,展出陶土結合不同媒材所創造出的家具與家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