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因車禍導致坐骨神經或腓神經斷裂而不良於行的病人,隨著神經幹細胞的發展與應用,可望出現治癒機會。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團隊已研發出一種可修復周邊神經的神經導管,可加速神經細胞的再生,原本坐骨神經斷裂的大鼠,經過二十一周治療後,可恢復八成的神經功能並改善行走能力。
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大學和中研院、昨天共同舉辦生物科技研發成果發表會,會中由國衛院特聘研究員邱英明所發表的「神經幹細胞及生醫材料應用於神經創傷之修復」技術,備受各界矚目,因為他的研究讓不少因為神經損傷或退化的病人,因幹細胞研究的突破而呈現一線曙光。
邱英明說,二十年前一般認為神經無再生功能,但隨著幹細胞的研究,經由生長因子的誘發,某些神經前趨細胞可誘導分化為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和寡突細胞。
最近,邱英明的研究團隊更以生物可分解的材料為主體,製作成可以修復周邊神經斷裂的神經導管,這種內徑如同原子筆芯的導管,在加入神經幹細胞及第一型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FGF1)後,可把原本斷裂的神經重新搭起一座橋,不僅加速神經細胞增生,並達到修復神經功能。
他以動物實驗模式證明,原本坐骨神經斷裂約一公分的大鼠,經植入神經導管治療後,第四周就能恢復神經功能,第二十一周則可恢復到既有的八成的行走能力。
邱英明說,這項研究成果可應用於坐骨神經或腓神經受傷病人的神經修復,相關技術已取得歐盟、美國等多專利,希望能早日應用於臨床治療神經受損的病患。至於像前第一夫人吳淑珍有多年脊髓損傷病史,要治療仍有其困難度。
檢測登革熱 半小時即知
【本報台北訊】登革熱本土病例激增,境外病例也破近年紀錄。由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吳漢忠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發出登革熱治療蛋白質藥物與檢測試劑,可偵測血液中的抗體,對治療或預防登革出血熱有重大助益。
吳漢忠說,現有試劑要檢驗出登革熱屬哪一型,需四個小時,但新研發試劑僅需三十分鐘,有效縮短正確判斷治療的時間。目前已在動物實驗階段,已達九成的成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