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商品 應該要透明化

吳欽杉(洛杉磯/西來大學校長) |2010.09.16
757觀看次
字級

報載國人持有境外高收益債券型基金的規模,從去年六月的兩千兩百億元,暴增至今年六月的四千四百億元,金管會擔心這些以「極高風險債券」(垃圾債券)為內涵的基金,一旦發生流動性風險,將爆發比雷曼兄弟連動債更嚴重的金融危機。

報紙又報導「這兩年全球經濟走勢難測,固定收益的金融商品大行其道,其中又以高配息率著稱的高收益債成為新寵兒,國內業者也紛紛募集相關產品或代理國外商品」。

基於所學對金融商品的認識,提出一些看法供參考。財務金融體系先進的國家,尤其是號稱資本主義天堂的美國,為了吸引投資人的注意,經常創造讓投資人心動的名詞,稱呼原本令人擔憂的商品,國內業界再翻譯這類商品名稱時,當然將計就計,只翻出令人心動的名稱,卻沒盡到將實際內涵充分告知的責任。

以報載內容來說,所謂「固定收益的金融商品」,係指該金融商品的發行人(通常是債務人或支付義務人)和持有人約定固定利率,債務人最多只會支付約定的利率,但是若債務人償還能力不足時,可能違約少支付,乃至於不支付,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一般公司債券,就是典型例子,但因翻譯成「固定收益債券」,就字面看,好像投資人的收益固定有保障,卻不提債務人可能違約的特性,誤導了沒深入了解的投資人。

再以「高收益債券」為例,修習過初級投資學的學生,必然知道可在市場自由買賣的商品,唯有承擔高風險才有機會獲取高收益,但高風險代表高收益和高損失都相對大。

在美國,高收益債券通常係指投資人面對債務人違約風險非常高的債券,早期流行的術語是「垃圾債券」,如今業界將它美化為高收益債券,難怪沒真正了解的投資人趨之若鶩。

如果金管會要研擬相關措施,建議應要求業界在翻譯名詞時,不要只求美化,要在廣告中,以明顯的字體列示商品的實質內涵,並參考消費者基金會作法,鼓勵對金融商品有深入了解的人抽樣調查,不定期提出調查報告,讓衍生金融商品透明化。

若能有完整資訊,投資人在了解金融商品下,萬一投資失利,就應該會心服口服。

吳欽杉(洛杉磯/西來大學校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