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資本額一百億元的高雄捷運,目前嚴重虧損,累計已達七十多億元,幾乎虧掉一個資本額,若運量拉不起來,可能隨時停駛。
搭乘高運民眾少,以致嚴重虧損,有幾個問題值得檢討。
首先,高雄市公車不如台北市密集,運輸系統不如台北方便。台北捷運各線與公車轉乘便利,並有票價優惠,因此市民搭乘意願高,加上捷運形成路網,每天乘客超過百萬人次,自然不會虧損;而高捷日均運量不及十萬人次,離損益平衡的十五萬人次還差很多。
其次,台北停車困難,既然捷運方便又省時,不少汽機車族捨開車改搭捷運;高雄停車較台北容易,而且機車自有率高,方便性優於捷運,加上捷運路網還沒形成,民眾選擇捷運的意願不高。
此外,現在很多全國性公司,如媒體、科技、連鎖超商及大賣場等,無論在那個城市,員工薪資齊一,但對台北及高雄市民來說,同樣的薪水,但有不一樣的消費水準,高雄市民薪水「相對較高」,薪水結餘較多,更有能力買汽車,加上捷運路網沒形成,自然不會改搭捷運。
這些都顯示高運「先天不良、後天失調」,不虧損恐怕也難。
包括台中等縣市也打算興建捷運,但這些縣市大眾運輸便利性更不如高雄,路線少、班距長,人口又不夠多,怎麼可能維持捷運的運量?
觀諸世界各國,也只有紐約、倫敦、東京、莫斯科等大都會有地鐵,美國的大城市洛杉磯也只有四條路線,加上地區廣大,公車系統不發達,地鐵並沒有成為市民主要的交通工具。
台灣想要興建捷運的縣市,應以高捷為殷鑑,否則一旦花大筆經費興建,只怕虧損會更嚴重。
陳峻良(台南市/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