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一名退休的六十二歲李姓婦人,兩年前因為持續三周乾咳,被檢出罹患肺腺癌第四期,醫師擔心她的體能狀況恐無法負荷化療藥物的毒性,透過基因定序檢測,發現具備對標靶藥有反應的突變受體,建議患者自費使用標靶藥,目前穩定控制病情。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肺癌團隊召集人連允昌指出,過去醫師對於癌症病患,能開刀當然優先開刀;無法開刀者,化療時採用經驗法則,先使用第一線藥物,經二至三個月評估確實反應不佳,才改用後線的藥物,但臨床上約有兩成患者,可能來不及等到第二次治療,病程就惡化到回天乏術。
李姓婦人因癌細胞已擴散至兩邊肺葉,無法開刀,取樣進行基因定序檢測,確認為上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對標靶藥治療有較大反應,同時發現其癌細胞的修復基因活性很強,顯示若使用一般的化療藥,反應率並不高,因此建議她直接使用標靶藥,爭取治療時間。
但這樣的治療方式並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因此李姓婦人每天自費兩千多元的標靶藥費,一年下來花了近百萬元。北醫肺癌團隊副召集人蕭世欣指出,這時李姓婦人的體能恢復較佳,便回到健保的給付規定,改用反應率相對較好的化療藥,經三個月療程宣告失敗,這時才得以申請健保給付的標靶藥。
蕭世欣指出,基因定序檢測幫助醫師找到個別患者適合的藥物,減少錯誤使用造成的身體負擔,然而目前應用上仍跟健保給付方式不同步,因此會像李姓婦人一樣,必須自費才能獲得最大治療效益。
北醫癌症中心針對肺癌發展出這套基因檢測模組,可幫助判斷患者是否適合標靶藥或適合哪種化療藥,檢測需自費兩萬兩千元,下一步將對大腸癌發展出合適的基因檢測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