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 立夏 小滿 芒種

編著宋兆麟 世界書局提供 |2010.09.10
1500觀看次
字級

立夏相當於陽曆五月六日前後,是夏季的開始。根據文獻記載,立夏起三日,太史令謁告天子,天子齋戒沐浴,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迎夏。迎夏完畢,君臣聚集一堂,品嘗夏時三鮮。三鮮指櫻桃、稷麥和青梅,嘗新前必須祭祀祖先及諸神。

由於夏季炎熱,吃不好,睡不安,一般人體重都會減輕,俗稱「枯夏」。「枯夏」之時,有的地方用竹筍、芥菜和鹹鴨蛋祭祀神明和祖先後,混煮分食。因為這三種食物有去火去痧的功效,除了消暑之外,還可以預防疾病。

立夏時的農事活動,各地勞逸不均,東北地區,主要是管理好冬、春小麥,及時為小麥除草鬆土。有些地方繼續播種高粱和玉米;華北地區春播的秋季作物先後出苗,得抓緊時間查苗補苗,還要做好中耕除草防蟲的工作;西南地區在立夏前後已開始收割油菜和大小麥,「立夏三←(麥、油菜、櫻桃)黃」說的就是西南地區,此外還得開始水稻插秧;有些地方得播種棉花和晚玉米,華中地區有的地方已收割完油菜,其南部、沿江一帶的早稻已經栽插完畢。

小滿相當陽曆五月二十一前後,約陰曆四月。小滿指的是麥子籽粒已經飽滿,但還沒有完全成熟;南方種水稻的地區,小滿前後水田的水已經蓄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物至於此小得盈滿。」《群芳譜》:「小滿,物長至此,皆盈滿地。」

在小滿時,各地農活較多,農民們都十分繁忙,由於中國地跨緯度較大,各地的農活也不同。

華北地區有「小滿天趕天」之說,意思是說這裡的農民在小滿的時候非常繁忙,春播已經結束,即將進入三夏大忙期間,須全家一起動員,即使在外打工的成員也得回來,做好夏收前的一切準備工作。

與此同時,還要做好在種麥地點種秋季作物的工作。因為夏收和點種需同時進行或間隔不長,如果沒有抓緊時間,就會影響秋季作物的收成。但是各地氣候不同,作物生長相差較大,黃河流域小滿時「麥到小滿尚未熟」,長江流域卻是另一種景象,「麥到小滿日夜黃」,說明收割的季節來臨了。

芒種相當陽曆六月五日。芒種也稱「忙種」,麥類等有芒的作物開始成熟收割,同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最繁忙時節。如《周禮.地官》:「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明代《簷曝偶談》:「種之芒者,麥也,謂之有芒,麥也,至是當熟矣。」

從上述文獻可以看出:到了芒種,表現在農事活動中,一是麥子成熟了,得趕緊收割。諺語「麥到芒種穀到秋」、「芒種不收草裡眠」就是告誡人們,麥子到了芒種就得趕緊收割,不然麥粒就會散落在草裡。二是除了收麥外,還得種大秋作物,如玉米、穀子等。所以此時是三夏──夏收、夏種、夏管的大忙季節,農活都集中在一起,如果錯過了農時,就會耽誤農作物的收成。農諺「芒種芒種,樣樣都忙」、「芒種忙忙種」、「田家少閏月,五月人倍忙」就是很好的說明。

而在江南出現的霉雨天(梅雨),也是從芒種後開始。每年六月上旬以後,江淮流域一帶出現一段陰沉多雨、溫度高、濕度大的天氣。這段時期,食物、衣物、器物、居室都容易發霉,人們稱這種天氣為霉天或霉雨。又因此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的時候,所以又稱為梅雨或黃梅雨,這段時期即稱「梅雨季」,「芒種」後第一個丙日稱為入梅;「小暑」後第一個未日稱為出梅,梅雨天氣至此結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