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環保署歷經多年研究,選出六種魚類、甲殼類及藻類生物,作為水中急毒性的「檢測小尖兵」。環保署預計明年公告生物慢毒性檢測法,並訂定放流水慢毒性管制標準。
國內過去多半以化學方法逐項分析水質毒性含量,過程往往耗時費力,動輒花上一到兩個月時間才能完成檢測。環保署環檢所科長楊喜男表示,環檢所選出鯉魚、羅漢魚、溪哥、米蝦、水蚤、小球藻六種生物,作為生物急毒性檢測方法,檢測時間縮短為四天。
六種毒性檢測小尖兵具敏感性高、好培養等特性,且各有所長。楊喜男舉例,鯉魚、羅漢魚、溪哥等魚類對於重金屬檢測較為擅長;米蝦、水蚤等甲殼類對於殺蟲劑較為敏感;而小球藻可用來檢測水中殺藻劑,間接替人類安全把關。除了水中急毒性汙染物危害人體外,近年持久性有機物、環境荷爾蒙、抗生素等汙染物質同樣備受關注。環保署指出,目前的急毒性檢測方法難以偵測慢性汙染物質,環檢所正致力研究以水蚤作為水質慢毒性檢測法,將水蚤養在水中二十八天後,觀察水蚤死亡、畸形或生長異常的現象,這項測試方法預計明年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