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對於土耳其的印象,來自旅遊雜誌上的一幀照片:看似白色棉花般的呈著梯田造型的石灰棚,層層相連,一窟一窟的天然溫泉在陽光的照拂下,映現出藍綠色調,人人穿著泳衣在其中戲水,端的是一幅大自然奇景。
原來這幅奇景便位於土耳其的帕慕卡蕾(Pamukkale)。土耳其語的帕慕卡蕾指的就是「棉花的城堡」(Pamuk意為棉花,Kale則指城堡),台灣人因此乾脆就直呼它為棉堡。棉堡其實在該區首邑丹尼茲利市(Denizli)近郊約半小時車程的帕慕卡蕾村,由於丹尼茲利並非旅遊城市,我們到此一遊也和多數人一樣,只把它視為「過境」之地,沒多做停留。
棉堡除了白色石灰棚的自然景觀外,向以溫泉著名———所以附近的四、五星級飯店多附設有溫泉浴場(根據導遊的說法,那些泉水其實是加熱的溫泉),當晚我們一家三口便在下榻的飯店泡湯。據聞,以往前來此地沐浴療養的遊客,曾經絡繹不絕,或也因此溫泉飯店如雨後春筍一家一家地開了起來。
當地政府為方便觀光客觀賞起見,特地在棉堡石灰棚山腳下闢了一個迷你公園,遊客可在此遠眺石灰棚奇景,並拍下難忘的鏡頭。如果把鏡頭拉近(或使用望遠鏡),可以看到石灰棚上面螞蟻般走動的人影。待我們驅車上了山來到購票入景區,移步石灰棚一看,才發覺這嚮往中的美麗奇景有了不同於以往照片上瞧見的景觀。
原來這一大片白色梯田狀的石灰棚,係因四千年前火山爆發,從石灰岩噴出含有碳酸鈣的溫泉,經過日積月累堆積成石灰華結晶,最後形成這整座高約一六○ 米、寬約二七○○米令人歎為觀止的「白色城堡」。但在一九八八年和同樣分布在山頂上的希艾拉波利斯(Hierapolis)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之後,周邊大興土木,被眾多的溫泉飯店占據,溫泉被大量汲取的結果,昔日晶瑩剔透閃燿著藍綠光華的溫泉已難再覓(也因此這些溫泉旅館後來被政府下令遷走)。
原本梯田式的石灰棚分布在棉堡兩側,其中較為窄仄的一側,石灰棚則完全乾涸,不見一滴溫泉水;另一側覆蓋面積較大的石灰棚雖仍見由上而下的梯田式排列,也還允許遊客戲水(須得赤腳),但我感覺那梯田狀圈圍得不甚自然,似有人工雕琢的痕跡。有趣的是,很多老外童心未泯,紛紛著泳裝下水,更有不少身穿比基尼的妙齡女郎,三五成群,或泡澡或泡腳,讓男遊客眼睛大吃冰淇淋。事實上,現場我們用腳測試水溫,才發覺原來水是冰涼的。
如果真想泡溫泉,那得再走幾步路到石灰棚附近的帕慕卡蕾古溫泉。這座古溫泉現闢為泳池,池中竟然分布零零落落的阿波羅神殿石柱,蓋此座古溫泉泳池乃是一旁希艾拉波利斯遺址的一部分(因為神殿下陷而形成今天的泳池),泳池水溫約為三十五度,富含碳酸鹽、鐵、鈉、鎂等礦物質及稀有金屬。我們來到時,泳池裡擠了男男女女,好不熱鬧 ;但因遊覽時間有限,我們沒機會下水,無緣親炙它的芳澤,只能把遺憾帶走。
(本專欄每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