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明禪的初禪發相五功德支,已解釋覺支、觀支的內容,以下解釋「定支」。
釋「定支」
「定支」包含:心住、大住與不亂於緣。心住,是住於世俗的禪定,能夠心不散亂。大住,是住於真如實相的禪定中,能使心不散亂。不亂於緣,雖然繫心於一緣,善於分別諸法境界,但自心不散不亂,洞徹真如實相,無有妄取分別,不會錯謬。(喜支與安支的解釋,請參閱《釋禪波羅蜜》卷八)
總結「通明禪」五禪支的內容,為:(1)覺支:有心覺、大覺、思維、大思維,觀於心性。(2)觀支:觀心行、大行、遍行。(3)喜支:如實知、大知,心動至心歡喜。(4)安支:身安、心安,受於樂觸。(5)定支:心住、大住,不亂於緣。
(二)明諸地位
修習通明禪,引發此定時,能見身、息、心,如同芭蕉一般,空而不實,是證入初禪前的「未到地定」。見此身、息、心三事,如同泡沫一般,是名「初禪」。又見三事,如同浮雲,是名「二禪」。又見三事,如同影相一般,是名「三禪」。又見三事,如同鏡像一般,是名「四禪」。
滅此三事皆空,虛幻不實,是空處定。滅除空處定的執著而緣「識」(微細心念),是識處定。滅除識之執著而緣無所有,是入「無所有處定」。滅除無所有的執著,緣非想非非想,是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滅非想非非想之三種受想,而身證滅受之法,入「滅受想定」以成就解脫。此定有世俗諦的觀照智慧,是名「亦有漏」;具足真諦的觀照智慧,是名「亦無漏」。
通明禪的特色是事(有漏名「事」)理(無漏名「理」)兼備,在每一地中皆有觀慧,能從根本四禪到無色界的四無色定,乃至到滅受想定,斷除見思惑出離三界,故證道階位的位次是一一具足的。
四、不淨禪─九想觀
不淨禪中的「九想觀」,指:一、脹想,二、壞想,三、血塗想,四、膿爛想,五、青瘀想,六、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而「九想觀」又分為兩種:一、壞法人,二、不壞法人。所謂「壞法」,指以「壞想」學習佛法人,但求斷苦,故在修觀過程,沒有骨人可觀,是故進入第九「燒想」,急取無學(四果羅漢),不欣喜有漏(四禪八定)的事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