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說今】三思而行先生傳

張天野 |2010.09.06
636觀看次
字級

三思而行先生,不知何名何姓、何地人士,亦不知生卒年。該先生有句口頭禪,言必稱「三思而後行」,故都稱其「三思而後行」先生。後來大家琢磨,凡中土人士姓名鮮見五字的,乃去掉一個「後」,都稱其為「三思而行」先生。

三思而行先生,生得骨骼清奇,相貌古雅,精神尤其矍鑠。談吐不俗,充滿了反思、辯證思想,令芸芸吾輩如沐春風,又如墮入五里霧中。

據三思而行先生所說,他的年紀很大,歷經了無數朝代。後來大家回憶,三思而行先生最早的一段事蹟應該在戰國。那時正是商鞅主政秦國,欲廣納賢才。三思而行先生當時還是一位翩翩少年,因善雄辯,被鄉里舉薦。當他見到了大名鼎鼎的商鞅,商鞅問他對變法的見解,他侃侃而談:「凡事都當三思而後行,大人之變法,小人以為十分不妥。第一,變法乃變祖宗之法,對祖宗是不敬;第二,變法破壞社稷安定,不利於秦國的內政外交;第三,變法讓六國嗤笑我秦國無人,自壞法紀綱常;第四酘酘」

商鞅未等他說完,斥責道:「沒想到你小小年紀,就一肚子腐儒之見!」命人把他轟了出去。

到了三國年間,三思而行先生終於謀得了一個職位,成為蜀漢諸葛孔明麾下一員裨將。孔明一出祁山,馬謖丟了街亭,西城無兵可守,他決計弄險,擺個空城計,與眾將計議。

三思而行先生挺身而出,道:「丞相,凡事當三思而後行,小將以為此舉不妥。第一,司馬懿足智多謀,萬一被他識破,我軍危矣;第二,司馬懿即使未能識破這空城計,如派一小分隊前來偵察,我軍虛實立馬被敵窺探清楚;第三,即使司馬懿不派人來偵察,只以大軍圍城,我軍內無糧草,外缺強援,也是十分危險;第四酘酘」

孔明忙問:「那麼,將軍有何妙計可以退敵?」三思而行先生默然,只好退下。由是,孔明對其始終不予重用。

一晃到了隋末唐初,這時的三思而行先生顯然成熟了許多。他躲到了終南山做了隱士,並且以當世謝安標榜。謝安號東山,他就號南山,一時間倒也聲名鵲起。唐太宗剪滅群雄,乃招攬天下名士。有人就力薦三思而行先生,說他是位不世出的奇人異士。

唐太宗於是親自登門拜訪,誠心求教:「朕想討伐突厥,為天下除殘去穢。先生,有何妙策教朕呢?」三思而行先生很有些意外,勉強回答道:「陛下,凡事都當三思而後行。討伐突厥之事,臣以為不可。第一,突厥強盛已歷幾世,遠過匈奴,而天下初定,中原疲敝,無必勝把握;第二,方今人心思定,根基未穩,實不宜大動干戈;第三,一旦戰事驟起,生靈塗炭,於國於家於陛下皆不利;第四酘酘」

唐太宗聽了,默然無語。之後,唐太宗以李靖、李勣為將,擊敗了突厥。三思而行先生聞報,便灰溜溜下了終南山,再不敢當隱士了。

說來,三思而行先生並不總是倒楣,他也有風光的時候。到清朝時,他就平步青雲,當上了大官,是太后老佛爺跟前的紅人。洋務運動興起,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在各地興辦實業,甚至建立海軍,以提高軍備。朝野當然有許多人反對,聲音最大的就是三思而行先生。他說:「凡事都當三思而後行。想我中華,乃泱泱大國,禮儀之邦,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焉能學洋人的這些雕蟲小技?第一,此舉有損天朝體面,讓四夷之人恥笑;第二,此舉置古之聖賢達人、列祖列宗於何處,九泉之下,他們豈能安眠;第三,退一萬步而言,學洋人之末技,也必先甄別,擇其優者而用,棄其劣者不用,萬不可全盤拿來;第四酘酘」

三思而行先生這套宏論,很得老佛爺青睞。三思而行先生權勢更加炙手可熱。

可惜,好景不長,八國聯軍殺進北京,從此三思而行先生就不知所蹤。有人說,他死了,死在洋槍洋炮下,做了炮灰;有人說,他並沒死,只受了點輕傷,據說還一改初衷,留了洋,把那套三思而行的精髓就此傳播到了五湖四海;還有人說,三思而行先生的確死了,卻留下了許多孝子賢孫,這些子孫把三思而行先生的靈位供在廳堂,把他的每句話都奉為圭臬,時時刻刻從裡面吸收營養。

這些似乎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大家異口同聲說:「三思而行先生其實就在我們周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