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在《地質法》等地質資訊公開法源尚未成立法前,各地方政府和民眾,面對「天災」帶來的「地變」,只能繃緊神經、自力救濟。但八八當天,小林村民已按表操課,在土石流警戒發布時,進行集體避難作業,仍造成巨大災變;而小林村唯二的聯外要道八號、九號橋斷,也大大地增加了逃生的困難度,對於這種複合式災害,如何提早疏散也是重點。
農委會水保局土石流防災中心主任陳振宇表示,八八水災過後,各級政府對於災時的避難方式、動線規畫等,都做了通盤調整:過去只重視土石流,但現在也納入地層崩塌、淹水、交通中斷等多重因素,一併考量。
行政院目前的政策,要求只要海上颱風警報一發布,八八災區中的安全堪虞或特定區域民眾就優先撤離,避免大雨和交通中斷的影響,其他地區則採分級疏散原則,讓老幼病弱先撤;上周三颱夾擊時,高雄、屏東、台東和嘉義等四縣共十四村,在九月一日展開八八後最大規模的預防性強制撤離行動,近兩千五百名村民離村避難,在各地土石流警戒陸續發布後,預先撤離,也看到了成效。
此外,地質有其致災「基因」存在:有些山區聚落地質條件較脆弱,水文、地文特殊,但不見得一定會「發病」,要看有沒有地震或大量降雨等「誘因」存在;陳振宇表示,地調所工作是把基因找齊,然後由各級政府或水保局等單位負責,應用在防救災策略上。
無論地調所或水保局,過去都對地質堪虞區的監督預防工作,投入不少心力,但卻也難免讓當地民眾心生僥倖,認為既然政府已施做相關防災設備,就能確保安全無虞;對此,陳振宇表示,防災工程只能治標、無法治本,「基因無法改變,我們只能想辦法讓誘因不要那麼快產生。」水保局也持續努力推動「自主防災社區」,陪同民眾現勘自家周邊環境,加以教育,厚植相關概念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