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視人口不斷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不少人從小就開始戴近視眼鏡來矯正,這跟不當用眼習慣有極大的關聯,然而人到了中年,其實又有另一個配鏡的矯正需求,就是老花眼,而且不論用眼習慣為何,這是每個人老化必經的過程,但是,有此現象者,主動去配鏡矯正的意願,卻較近視者降低許多。
漸進產生 許多人不自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任蔡景耀表示,人的眼睛天生是習慣看遠的,因此原本正常眼睛看近距離時,要透過睫狀肌收縮來改變水晶體的屈光度,使得進入眼睛的光線可聚焦在視網膜上,但是這種調焦功能,隨著年齡超過四十歲後逐步老化,導致睫狀肌彈性疲乏、水晶體也出現硬化,不再這麼伸縮自如,近距離視力就會變差。
老花眼是漸進產生的,蔡景耀指出,許多人一開始不自覺,可能是因為近距離視力畢竟使用頻率不如中、遠距離多,而且一開始經過動作上的微調,還是能夠看清楚,比如這些人閱讀書報時,會不自覺把手伸長;或是要找較亮的地方,才能看得清楚。
若感不適 就該考慮戴眼鏡
然而就如同小孩子開始有近視度數,看遠感覺有點模糊時會不自覺瞇眼,老花眼出現時,眼睛為了要強力收縮睫狀肌來調焦,過度用力可能使得眼睛周遭的交感神經不平衡,因此若近距離閱讀十分鐘,就感覺眼睛很不舒服,甚至有不明頭痛,很可能源頭就是因為老花眼導致,這時就是考慮戴老花眼鏡的時機。
如果近距離閱讀的頻率不高,但是吃飯時,飯菜入口前會變得模糊,或是從遠、近距離變更時,也有明顯糊焦情形,都會讓人感覺不舒服甚至影響平衡,都應該戴老花眼鏡來矯正。
蔡景耀表示,老花眼會讓看遠和看近成為兩種度數,不過有老花眼不盡然等於要戴老花眼鏡,尤其國內近視人口多,他指出,若把近視度數看作負數,老花度數則是正數,有些人的近視度數在近距離時,光學上相加剛好可以抵掉老花度數,所以不需要另外一副老花眼鏡來看近的東西。
先前無近視 會較早發現
雖然每個人一定都會老花眼,但相對來說,沒有近視的人本來看遠、看近都沒問題,但是老花眼會讓近距離視力漸漸損失,在沒有近視可折抵焦距的情形下,老花眼的感覺可能會比其他人來得早一點。
若近視度數較高或是老花度數增加,而無法完全折抵到最佳的近距離焦距,那麼就應該依照光學上間接測量的度數,配戴專屬的老花眼鏡,蔡景耀比喻此為個人第二副近視眼鏡,用來看近距離。
有鑑於每個人視力狀況不同,因此不適合隨意在外面購買老花眼鏡,衛生署日前也正式公告,包括近視、老花眼鏡等矯正視力使用的有度數鏡片,都納入第一等級醫療器材管理,明年起必須在持有藥商許可執照的店家才能販售。
老花眼 平均十年增百度
奧斯卡眼科診所院長爭張正忠指出,配鏡需求因人而異,一般來說,每個人視力需求有三大塊:遠距離指的是開車、看電視之用;中距離指的是六十至七十公分、約莫手臂伸長,最典型就是看電腦的距離;三十公分以內的近距離,是用來看書報、看股票、藥罐標籤使用。有些人會因為老花眼而捨棄從事近距離視力的活動,在有人協助下,的確未必一定要矯正老花眼。
老花眼度數不是一成不變,也不會突然暴增,四十歲之後開始有五十度左右的老花眼,之後逐年增加,平均每十年增加一百度,最高約莫到三百度左右,因此張正忠提醒,老花眼鏡本來就不是配一次就好,約三至五年就該重新檢視。
如果嫌更換兩副以上的眼鏡很麻煩,目前已經有多焦點的鏡片,可以兼顧三種距離的視力需求,但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戴得習慣,若根本不想戴眼鏡,也可尋求其他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