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針砭教育,我覺得,若父母、老師教養孩子把感恩列為優先要素之一,時時身教示範、言教引導、建立規範及設計情境模擬,孩子在凡事感恩、包容中,自能對他人謙讓與尊重,也許就沒有廖國豪的埋怨,沒有大學宿舍管理民不民主的爭議,更沒有大學生不讓座打老翁等。
因為感恩會產生正面與快樂思維,快樂才能健康,健康的個體才能自利利人,而成就十善社會。這磁場的連鎖效應任誰都知悉,但大家偏偏聚焦冰山頂層一角的問題,再三在表相上檢討,忘了尋覓冰山底層的心靈深處啟動點。
不可諱言,有希望的社會永遠需要組成份子有謙卑學習的胸襟,至少當遇到問題時,能先反求諸己,也就是說當孩子有問題時,家長要承認家庭教育有偏差,而思改進;老師要坦承學校教育力有未逮,而求補強;社會也要接受社會教育式微,更趨負向的事實,而謀調整。如此三項共進,才能減少複製另一個遺憾。
因此針砭教育,不如重塑施教者的關愛,而且要用讓對方能接收的方式傳遞,如果大家不能給予被教育者愛、漸次獨立及被期許、肯定的需求,一味強塞硬給,不但不能消化吸收,遑論內化至品味周遭人、事、物的美好,不能自動滋生珍惜與感動的情愫,而變化氣質,教育功效勢必大打折扣。
人不是機器,不是輸入同樣原料,就能製造一樣的產品,人有情緒、思維、行為、習慣與性格,同樣的教養方式因個體不同,而生千百種人,出現千萬種命運,所以我認為,少數惡行多半屬偶發,只要肯教、肯要求,願意盡心引導孩子細膩的觸摸、感知人際互動的良性循環,並讓感恩成為待人接物的習慣,這些孩子還是值得期待。
哥德說「以一個人現有的樣貌待他,將會扼殺他的發展,以一個人有潛力達到的樣貌待他,則會鼓舞他的成長」,何不放下苛責,用愛感化青少年?教育不是萬能,卻是人類升沉的樞紐,我們豈能不用心營造、用愛啟發?
林月鳳(苗縣竹南/高職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