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詩行】聊天

徐國能 |2010.08.26
1595觀看次
字級

 
為何閒談要稱為「聊天」,這大概很難考證。我猜因為「天」是遙遠的、空闊的,且虛實不定,很像閒談的內容和狀態。

人類是最愛說話的動物,整天講個不休。白天面對面講,晚上電話對電話講,還講不夠,網路上有「聊天室」、「聊天系統」等,話真是永遠都說不完。市面上還有擔心人不會聊天的種種指導書籍,電視開了不少專門聊天的節目,各種名嘴和大嫂團專門聊給別人聽……。如果廢話可以回收當作燃料,世界就不會有石油危機了。

孔子最不喜歡「群居終日,言不及義」的行為,可見幾個人沒事坐在一起胡扯,在先秦時代就很多。不過考察《論語》,這部「語錄」本身就是對話的記載,裡面的人「群居終日」是肯定的,但因他們大多討論政教問題,所以應當屬於「義」的一部分而未遭到反對吧。

後來這個「義」字加上了「言」成了「議」字,至東漢而產生了「清議」之風,就是師生課餘閒談,主要討論朝政,月旦人物。士人在言論間互相推崇高標名節,並痛詆朝中宦官掌權的種種惡狀,後來竟釀成了「黨錮之禍」,參與清議的士人慘遭屠戮,可見禍從口出。懼禍之餘,談風未能稍減,只是改了主題,成為「清談」,竹林七賢之流就專講些無關現實的老莊玄學,看似「言不及義」,但這種風氣卻暗暗反映了時代的黑暗與讀書人的無奈。

「談話會」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有個主題性的議論,參與的人各依專長提出見解,不過這類討論最後終究定是沒有任何結論的。另一類是話家常,就不限主題、沒有規範地亂講,最後必然變成說人不是、流長蜚短的淵藪。人類為何喜歡高談闊論或講人是非?我想無非是藉此來驗證自我的高明或造成一種團體的緊密感。甲對乙說丙的不是,顯然甲在道德或智慧上高於丙,乙欣然同意,可見乙對甲的認同感高於丙。所謂的「黨」,大約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自古有「黨爭」、「黨禍」,所爭者到底不是「義」的問題,而是我高於你還是你高於我的意氣之爭而已。

聊天看似毫無意義,只是徒然地浪費生命而已,但也不盡然。異族統治的金朝後期,「談辯」之風很盛,狀元王鶚就說自己「玉堂東觀,側耳高論,日夕獲益實多」,可見聊天漫談也是可以有內容、有提升的。依我個人的經驗,有內涵的聊天決定於參與者的品性、學識與反應。有品性者,便不落入歪曲事實、道人是非的無聊狀態;有學識者,便能引經據典、字字珠璣,透過三言兩語使人茅塞頓開;反應快者,一語解頤,增添了漫話的機趣和互動性,語思想語言成為高度的藝術表演,讓人竟日不倦。有這樣的人一起聊天,足以寫成一部《拊掌集》、《解頤篇》或《快哉錄》。

不過最引人入勝的聊天,往往是隨機發生的,「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雖然也是言不及義,但給人高妙之感,人生在奮鬥以外或也可容許一些無所用心,或者說,真正的「道」,是要在無所用心處才能清澈明鑒的。「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人的一生本來就是漂浮而無定的,閒適與功業、論道與聊天,在所謂的「浮生」裡,應該也可以等量齊觀吧。

(本專欄每周四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