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據經濟部統計,海外台商從台灣進口原料、零組件、半成品的比重逐年減低,並將生產重心移至投資地,台商對台灣的依存度減低,直接衝擊到我國工業、製造業生產。
「台灣接單,海外生產」已成為我國產業主要經營模式,據經濟部內部調查資料,海外台商所需原料從台灣進貨的比率,從民國九十二年的百分之四十二點四九,降至九十三年的百分之三十八點八二;零組件和半成品從台灣進貨比率,同期間由百分之四十九點二八,降為百分之四十四點九。
經濟部分析,台商海外投資生產所需的原料和零組件,有四個來源,包括由台灣供應、海外台商供應、海外投資地非台商供應、自其他國家進口,其中除了台灣供應呈現衰退外,其他三種供應管道都呈現正成長;顯見海外台商和台灣的互依性與關聯性逐漸遞減,不利我國工業、製造業生產。
另一方面,海外台商在投資地生產的比重則逐年提高,八十八年僅占百分之十二點二四,到九十四年已飆高到百分之三十九點八八,其中,重化和技術密集產業竄升最快;台商正快速融入當地。
經濟部比較各地台商的投資狀況,分布在中國大陸、東南亞者,對台灣的依存度較低;分布在歐、美、日投資的台商,對台灣的依存度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