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會為了建國百年籌拍國父紀錄片,由於製作人平路對於國父有不同於過去主流的觀點,她說孫中山是個「拼裝的夢想家」,「連列寧都會笑他天真無知」;這些話引起史學界和政界的批評,認為籌拍紀錄片的主事者「輕佻侮慢」。一場關於國父史實的爭論於焉展開。籌拍紀錄片的宗旨應該是還原歷史真相,真相可以用多重的角度呈現,但是如果失去了真實,紀錄片就沒有意義了。
平路是知名的文學家,為了寫「行道天涯」,曾經花七年功夫鑽研國父史料,她的研究當然也是透過自己的思維和理路拼湊出孫中山的原貌;雖然她的觀點不同於過去,但無礙她的研究成果,當然也不會有損孫中山的歷史地位,因為歷史真相無法改變。
平路認為,國父在教科書裡只有「一號表情」而且「造型統一」,「在史料中所呈現的國父,卻是個性浪漫且急躁的人,遇到挫折即尋求出路,且具包容力的夢想家。」這些論點基本上符合真實,因為國父有三位夫人,閒暇時也會下棋、打天九牌,他曾經說過:「我是人,不是神。」平路意圖把「神格化」的國父還原「人格化」。
但平路有些論點遭到批評,例如:她說國父「沒有實權也沒有兵力」,「去世時只有地方報紙以一則小新聞處理噩耗」,「他充滿熱情但欠缺抽象思考地拼裝出『建國大綱』及『三民主義』等憲政結構」,「台灣憲政因實行他的五權憲法至今如此困惑」。監察委員周陽山對這些觀點提出批判,並以具體事實說明。
平路說國父去世時北方的報紙只有一小則新聞處理,報上說「國父的實力不及張馮,聲望遠不及段合肥」,周陽山則反證說,「南方政府飭各大小機關下半旗七天,並令公安局分飭市內酒樓,即日起停止宴會,市民停業七天,在職人員停業一個月,各機關用藍印一月,兵士及各機關職員纏黑紗一月。」
從這一段論證可知,由於雙方選擇的史料不同,因此會有不同的結論。史家如果只選擇單一史料,一定會失真,不可能讓後人看清歷史真相。史家不僅在史料上要盡可能齊全,去偽存真,在詮釋時應該去除自己的立場和框架,更不能有先入的論點後再找證據;並以細膩與宏觀的角度,一方面以顯微鏡透視解析,一方面以望遠鏡前瞻巨視。
還原歷史真相不是一件簡單的工程,兩岸間對於辛亥革命這段史實的詮釋在過去是不一樣的,現在因為兩岸和解後觀點趨於一致;一致不代表還原史實,西方學者對於國父有更不同的看法,認為孫逸仙在中國被過度英雄化,畢竟中國人還有一重感情的框架在,史家所追求的目標只要「盡可能趨近於事實」就算不容易了。
對於國父,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詮釋,文學家和史學家自然會有不一樣的觀點,面向愈多愈能呈現歷史人物的原貌,但歷史的詮釋必須基於事實。文建會既然是以政府機構出資籌拍紀錄片,不管要呈現那一種精神,基本態度必須嚴謹,必須集思廣益才不會徒生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