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巧伶俐,一直是我們的社會對孩子的期許。好孩子在家要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大人都是為孩子好,所以聽大人的話準沒錯。
如果不聽話,就是不乖,就是叛逆,需要被導正。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的教育花了那麼多的心血栽培出來的資優生,第一志願幾乎不脫法律系、電機系、醫學系,因為父母師長說,念這些科系,畢業出社會後好找工作,才有前途和錢途。
侯文詠,台大醫學系畢業,在台大當醫生。就社會的眼光來看,多麼乖巧伶俐的一個孩子,多麼光宗耀祖。然而,侯文詠並沒有只為社會或家人期許而活,他更勇於順從內心的渴望,不甘心只頂著醫生的光環寫作,在他的醫學事業最高峰的時候,毅然決然的急流勇退,選擇成為全職作家。
全職作家的收入或許沒有全職醫生來得高,但人生道路顯然更開拓了,因為成為全職作家,侯文詠有機會踏入戲劇界,打開了完全不同的人生眼界。
或許你會說:我又不是侯文詠,我沒有他的聰明才華,我的父母沒有他的父母開通,我連生活溫飽都很困難了,哪裡敢想追求自己的夢想……
無論你說甚麼,只要你清晨總是不樂意起床去做你那份工作,人在工作心卻總是別有嚮往,賺了很多錢卻總是覺得生命空虛得很……或許,你正是一個符合社會期待但卻無法滿足自己的「乖孩子」,或許,你的人生到了該替自己做選擇,為自己而活,即便得承受「不乖」的標籤。
某種程度上來說,「不乖」並沒有「不好」,「不乖」其實不等於「壞」,「不乖」的人只是更有主見,更樂意順從內心的想法,勝過滿足主流社會、家人期待。然而,主流社會的期待或許是阻力最小的人生路,但卻未必是你想要走的路,只是過去因著種種緣故迫使你走上了主流社會期待的道路。
侯文詠說,「一旦主流思考錯了,我們就再也萬劫不復了。」
人生是自己的,雖然我們的人生必須對很多人負起責任,但只要我們是個負責任的人,就算不能乖乖的聽話,不能走父母期望的道路,不代表我們就是個壞小孩,不代表我們就「不肖」。
乖巧也許能讓我們活得很安穩,但卻未必能滿足我們內心真正的渴望,更別說在劇變降臨時有應變能力(安穩也是一種僵化)。
創新,其實就是從「不乖」而來,乖巧的人是不會創新的,只會默默地遵守前人定下的規範,只求不出錯,按照前人的標準答案而行。這套在過去的線性社會中或許可行,但在變化莫測的全球化時代,乖巧所帶來的安穩,很可能一不小心就反而成為害死我們的原因。
侯文詠的新書《不乖》,刻意從主流社會所讚揚的核心價值出發,對讀者發出挑戰,「乖巧真的比不乖好嗎?會不會不乖其實反而比較好?」「認真的人一定能成功嗎?認真會不會拚不過迷戀?」「成功真的比較好嗎?搞不好失敗能給人帶來的收穫更多且更大?」……
跟隨著擅長以幽默文比表述人生哲理的侯文詠的文章,我們不禁發現,主流社會灌輸的價值,未必正確;就算正確,也未必人人都適用。制式的人生哲學、價值觀是否適合自己,最終還是得經過自己的腦袋獨立思考,求出答案。別人告訴我們的答案就算再正確,再有道理,如果不是經由自己的大腦思考過的,都不算數,都要存疑,都要檢證。
侯文詠的《不乖》,鼓勵我們對社會主流價值發出挑戰,使用自己的大腦檢證那些過往由父母師長以威權式,上對下手段,逕自灌輸給我們的想法,找出真正適合我們人生的價值觀,就算因此被貼上名為「不乖」的標籤,也甘之如飴。
因為這是我們的人生,而人生並不是填鴨考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